2003-12-18 23:10:00尚未設定

陳銘華訪談錄之三  ◎非非

 非非:你什麼時候開始寫詩?寫作靈感通常來自何處?你已出版了五、六本詩集,你自己對哪一本最滿意?如果不辦《新大陸》你個人的作品一定會更多
,你對辦詩刊後悔嗎?如果停刊你會幹些什麼?
 陳銘華:我大約是在十六歲時寫第一首詩,是“強說愁”的那類,幸而這種少年情懷,因離亂緣故,擺脫得很快。後來的作品除了少數仍能算是“純粹”的“情詩”外,素材皆來自日常生活。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有時都進入詩中。我的數本詩集,都是自費出版的,沒有那一本特別滿意。要說最不滿意的則是我的第一本詩集──《河傳》,其中收錄的作品跨越的時間、空間都太長、太廣,內容題材也處理得不夠成熟,創作手法則仍在變幻不定期間,落差太大。其餘者,每一本都有一些寫得比較滿意
,更多一些是不滿意的!但也許就因為這些不滿意,我才能繼續創作下去吧。
 如果不辦新大陸,我的答案與你所說的適得其反,創作的時間無疑是多了,但作品不一定會更多。詩刊畢竟是能讓詩人們相濡以沫的,況且我往往工作越忙創作慾越強,太空閒時反而會耽於“
安逸”寫不出什麼東西來。
 我做事情很少會後悔,就算後悔也很少對人承認!說真話,辦詩刊是我不曾後悔過的事,同樣,有朝一日非得停辦新大陸時,我也不會後悔的,我相信到了那時候必定是新大陸已完成了她歷史性階段的時刻。如果真的不幸停刊,我想我會休息一陣子,到一些想去還沒去過的地方,然後,然後可能再辦另外一份詩刊吧!

 非非:真是“本性難移”,呵呵。你認為詩人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詩人與其它職業(如畫家、音樂家、商人
、政客等)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如果你可以選擇的話,下輩子願意幹什麼?
 陳銘華:成為好詩人的元素大多是天生的,後天的培養,僅限於學問的增進
、識見的洞澈、技巧的精煉。我不認為一個教人怎樣寫詩的課堂,從一群沒有寫詩天份的學生中,真能教出一兩個詩人來,充其量只是一些會玩文字遊戲的
、或是會讀詩、解詩的人而已。
 詩人本質上就不是一種職業,除了這“職業”不能謀生的“反證”外(如果一個詩人寫詩是為了“賺錢”的話,那他的詩是否還算是詩就很成疑問),也因為詩是我上面提到的一些人“精神上的養分”之緣故。人的身體需要養分來維持生命,故而有各行各業來提供,但不是人人都需要精神上的養分才能生存
,沒有了供求關係,就構成不了職業的條件。音樂家和畫家又怎樣呢?他們不也是和詩人相同命運的藝術家嗎?不是的,飽暖而求聲色之娛,乃人之常情。故而音樂有人花錢去聽,畫有人花錢去買。但詩是一種更高級、更隱秘的心靈追求,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利益,有點像西藏的密宗修練者一輩子在追尋神秘的人生道理一樣,在沒達到一定的境界時
,一般人根本沒有那種需要。
 我但願生死可以輪迴。下輩子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還是會做一個詩人,不過是一個有錢的詩人!

 非非:哈哈,你下輩子的詩一定沒有這輩子寫的好。如果不是生活在美國、不必謀生,你會做專職詩人嗎?你認為專職詩人與業餘詩人根本區別在哪裡?
 陳銘華:如果不必謀生,我當然會將多出來的時間去寫詩!但在這裡,我要聲明的一點是,如果你指的專職的意思是專業或者是全職的話,我不認為詩人有什麼專業和業餘之分。以這裡的標準來說吧,我每周工作40小時,是一個全職的工程師,但我無時無刻都生活在詩中,讀詩、寫詩、編詩刊、企圖詩化自己(道家說,羽化登仙?),甚至線路圖都挪來作詩,我花在詩上面的時間是難以計算的,我算不算是一個專職詩人呢?反之,一個不用做其它事情、領有詩人頭銜和生活費用的詩人,一年寫上千首詩或一首詩也寫不上,這些人是不是也算專業詩人呢?

 非非:這是個很敏感的問題,只當我沒問吧。問一個個人問題,作為一個手持藍皮護照的越南華裔,你最大的困惑是什麼?你從小受過越式和法式教育,也受過傳統的中國文學教育,在大陸上過學,來美已二十多年,並在美國完成了高等教育,哪一種文化對你影響最大
?你在國外出差旅行時是否感覺自己是一個無國籍的流浪詩人?
 陳銘華:在經歷了這麼多年戰亂和流浪的生活後,我對於自己是一個什麼國籍的人,好像已不那麼在乎了。說得高尚一點,既然定居在美國,這裡就是我的家,愛護自己的家園是天經地義的事
;既然父母都是華人,那麼我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說得功利一點,當初作為難民的時候,只有美國願意收容我,而美國護照給我通行無阻的方便,我也別無選擇的去持有美國護照;而“中國人”雖然“醜陋”,但中華文化仍然給我一份自傲和自信的時候,我也是別無選擇的做一個華人。事實上,在人類長期互相殘殺的歷史(於今猶烈)教訓中
,人們是否早該放棄彼此的一些堅持,大家和平共處,都來做所謂的“地球人
”呢?因此,當我有機會到國外時,總是帶著一份平淡的喜悅,沒有特別的選擇,但對別人的友善也都願意接受。所以在我的詩中,很少會見到那些漂泊、流浪的感慨,偶而有的也僅僅是那種浪漫式的、詩人式的“漂流”罷了。
 越南雖曾經過法國的殖民統治,而我也讀過幾年法文,但到了我那一代,美軍已正式介入越戰,英文才是現實所需
,法文在那時已全部還給老師了。我受的正規教育,嚴格來說是台灣的中文教育,那時候越南南方有完善的中文教育系統,在西貢和堤岸華人聚居的地方,我和我同輩的人受教育的過程是痛苦的
:一方面,父母要我們不忘祖宗上正規的華文學校,一方面政府要我們接受完整的越文課程(這些中、越文的課程大部份是重複的),再一方面我們也在毫無防範之下全盤接受美國的嬉皮文化。在我個人有限的認識中,中華文化雖然渣滓很多、包袱很大,卻也是最悠長厚重的,對我的影響也最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