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1 15:21:32得得地

中國銀行在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中期的成敗

試以中國銀行為例, 描述並說明企業在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中期的成敗



中國銀行的誕生和發展,見証著中國的商業文化,由封建的皇權擁有到人民及社會精英帶動,它經歷了滿清政權,民初社會動盪,北洋軍閥蹂躪,蔣介石政權,日本侵華佔領,國共內戰及49年的重生。它的遭遇,反映出中國政權的變遷。它對貨幣的操控,影響一般中國人的生計及中國對國際貿易的變化,筆者賞試描述它在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中期的發展。

自鴉片戰爭之後,外國的中小型銀行分紛紛在中國設立機構,他們憑著已有的營商經驗和與外國商業機構的關係,聾斷了中國對外的金融活動。包括:
1. 國際匯兌業務,中國貨幣的對外匯價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的幾十年中,一直由匯豐銀行等外國銀行操縱。
2. 對華資本輸出,英國、德國及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佔了在華投資總額的85% 。
3. 對中國政府提供大額政治經濟貸款。
4. 在中國境內自由發行鈔票。
5. 經營中國對外賠款。

中國銀行的前身在大清時代 (1904-1911)
光緒30年 (1904) 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成立:戶部銀行,此銀行資本構想採用股份公司形式,由戶部管理,一半資金由商家認購。理想之中的主要業務是作為全國金融的核心,可以聯絡,控制地方的私營銀錢業、鑄造貨幣、發行紙幣和公債,緩解政府財政危機。代表政府整齊幣值,統一幣值。1908年,戶部銀行改為大清銀行,正式行使中央銀行權利。在各省省會和通過商口岸,設立分支機構35處。中央銀行的確立,這也代表政府有制度(法律)保障商人及人民的資產,文化上的意義是由皇權絕對的擁有天下過渡到只管理天下。

中國銀行正式成立在民國初年 (1911-1912年)
大清銀行雖然有很宏大的創建理想,挽救當時枯竭的國庫收入,可惜對於當時已經積弱多年的大清皇朝,投入的資金有限,難以力挽強難。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和袁世凱兩位臨時大總統都迅速批准了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的建議,共同的原因是前後兩政府都急需銀行負起籌款的責任。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內有保守、妥協勢力,外有列強的干涉箝制,從財政上進行封殺和扼殺,籌措軍政費用成為燃眉之急。然而,革命政府雖然需要中國銀行提供穩健的財政收入, 創造有利的營商金融條件;但卻無法維持一個較為穩定的政治環境給中國的銀行業萌生及發展。所以,在互相依賴,但又無法互相支持的局面中,中國銀行一直未能履行央行的責任。

1912-1929年北洋政府期間的中國銀行
從1912-1929年北洋政府垮台,總共換了11個總裁,內部改組頻密。1913年1月,仿傚日本銀行制度,設8局:國庫、出納、經營、發行、証眞、計算、檢查及文書。1914年8月,又將國庫、出納、經營及檢查縮改為會計及總務。1914年9月,仿英國編制,設置5總:總書記、總稽核、總司賬、總司庫及總司眞。分行方面,在1919年前,分為四級:分行、分號、兌換所及匯兌所。1919年後,統一為支行。
由於總裁常常撤換,中國銀行的架構及政治也隨著領導核心,搖擺不定。當中,1916年的停兌事件令中國銀行的上海支部違背中央政府的政策,差不多要獨立的局面。這大大阻礙了中國銀行的健康成長,因為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企業策略,才可以使人民對貨幣有信心,也是金融業發展的條件。

中國銀行對發行貨幣及穩定幣值職責的執行
中國銀行在北洋政府(1913-1929年)最缺乏的是足夠的儲備金和市民的信任,這正是發行貨幣最基本的兩個條件。發行銀元及鈔票,往往成為軍政府制造財富的工具。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銀元 有龍洋元及墨西哥元,後來更廣闊流通的袁頭幣,欠缺強勢的領導及財政支持,流通銀元雜亂。以此同時,對於紙幣信念的建立,更加困難重重。紙幣仍長期停留予兌換眞的階段,這是由於發行的地方過多,人民難於鑒別,兌換也局限於發行地方,而各地的洋厘行市及匯水高低不同,影響鈔眞在全國的流通,所以市民也不太相信貨幣,只當它是貿易工具,概念上仍然屬於匯票或支票的階段,最終都要兌換成銀兩作儲存的單位。特別在1916年停兌事件及京鈔問題之後,大大影響作為央行又及貨幣在一般市民的信心及公信力。

以上海大生紗廠為例,從1899件到1914年前,幾乎年年有盈利。在1913年,利潤高達36.7萬兩;1915年,受袁世凱帝制活動影響而下跌,但仍有27.5萬兩之多;不過 1916年的停兌風波,引至銷售呆滯,盈利只得約6萬兩。可見央行的運作,對當時中國金融及工商業建設的影響。中國的工商業,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很大的喘息及發展機會,但是卻大部份集中在上海附近的地區,未能幅射到全國各地。這可能是揞近上海的地區,較能提供強勁的金融服務支援,包括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及在租界的外資銀行。


1928-1937年蔣介石政府期間的中國銀行
1928-1937年間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成功打壓了北洋軍政府,中國進入新的政治局面,國民政府為了更有效控制及推動金融業,成立中央銀行作為國家最高金融機關。而中國銀行則改組成為「政府特許之國際匯兌銀行」並保留了貨幣發行權。改組後的中國銀行,股東總會成為最高機關,
在業務上謀求獨立,不受政潮波蕩。而且由張嘉璈領導的班子,得到相對較長的任期,政策得到連貫和持續的實施,更成功地吸收了外國銀行經驗,轉化成有效的國內經營策略。雖然在此期間中國及世界經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發生了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1931年9.18事變、1932年1.28事變、1934年白銀大量外流及1937年盧溝橋事變等。但是由於中國銀行的持續經濟營和有效運作,帶領中國走過這艱難的時期,使工商業得到真正的萌芽和發展。重要的經營成果如下:

1. 成立專業領導班子,組合中主要負責人共38人,留學美、英、日及瑞士有大學學位的有20人,國內大學畢業的有7 人,外籍專家2人,有多年從事金融工作的9人。
2. 完善5 大區域的劃分,方便行政管理,有東北、滬寧浙、天津、漢口及閩粵分處。
3. 在外灘興建上海中行大嵆,增強人民對中國金融機構的信心。
4. 自1930年7月創刊 發行<<中行月刊>> 公布經濟研究成果,逐漸形成學術風氣,增加專業形象。
5. 創建海外機構及代理關係,發展押匯及僑匯業務,打破外國銀行的壟斷。中國銀行在 1929年11月在英國倫敦成立經理處,發展進出口貿易各便利中英雙方民間資金流通,並收回中國政府外債和國內生產事業所需的外資經理權,更成為總處及分支行外匯資金集中調撥的樞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廠商做媒體。1931年6月設立大阪分行,主要為促進出口貿易和華僑匯款。1936年6月設立新加坡分行主要為華僑匯款。
6. 由於成功推動和提供可靠途徑,幫助華僑匯款。歷年中國國際收支中的僑匯數字大體在2億元與3.5億元之間,這些資金正好補充中國國際收支的入超,直接地調節銀根、穩定匯價。
7. 對工商業 重點行業 提供貸款 輔助民族工業 扶助鐵道 公路 煤礦和水利建設等
8. 有效地發行鈔眞,確立一般市民對政府及貨幣的信任。中國銀行的存款由1927年的4930萬(定期) 到1937年的49929萬(定期);貸幣發行額也從1927年的15900萬到1937年的61743萬。

總結
中國在清未及民國初年(1904-1927)年,經歷了長期的政治不穩。大大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作為調節金融業、發行貨幣、穩定幣值的中國銀行(履行部分央行職責的官商企業)。在相對穩定的政府(1928-1937)年領導之下,與央行的分權合作,提供可靠的商業平台,給中國的工農業發展,成功建立了人民對政府及貨幣的信心,打破了外國銀行在中國匯兌的壟斷,經歷多次的全國性及國際性的危機,仍然能否使中國的工商業茁壯成長。







參考:中國銀行行史編輯委員會:《中國銀行行史 : 1912-1949年》,(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