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 10:28:24dfdgrrttwqweswwrt
請問機器人手術股骨頸鋼釘固定,多長時間下地鍛煉,壞死的幾率高嗎?
首先說股骨頸骨折鋼釘固定治療後出現股骨頭壞死的風險與骨折的部位,骨折發生的錯位,骨折的手術時間,骨折複位的好壞,以及病人的體質幾個因素有關系,至于是不是用機器人做的手術關系並不大。
1,股骨頸骨折根據部位分爲頭下型、經頸型、基底型幾個不同的分型,其中頭下型發生壞死的危險最大,基底型最小。
2,如果骨折受力很大,出現了很明顯的錯位,相比于錯位小的骨折來說,後期發生股骨頭壞死的概率也會加大
3,股骨頸骨折需要盡快做手術,骨折到手術拖得時間越長,發生壞死的概率越大。
4,手術中骨折複位越好,骨折的固定越牢靠,後期發生壞死的概率就越低。
5,個人體質也有關系,這個暫時沒法預測。
6,說到機器人手術,目前所說的機器人主要是指“達芬奇”,它的優點在于可以用很小的工具,很小的創傷進行腔內手術,主要用在泌尿外科。骨科用達芬奇還沒聽說過。如果使用鋼釘固定的話,有可能會使用“導航”系統,有點類似于車載導航的原意,可以幫醫生提前規劃打入釘子的位置,讓打入的釘子位置更准確,也減少醫生手術中透視X光的次數。對于壞死的影響並不是太大。
椎管狹窄術後椎體水腫怎麽辦?
題主的描述有一些看不太懂,椎管狹窄手術後,一般沒有人關注“椎體水腫”的問題,多數是關注“脊髓水腫”。因爲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麽問題,所以簡單的分開說明。
1,椎管狹窄嚴重到一定程度,會出現神經壓迫症狀,走路不穩,走不遠,間歇性跛行,這種情況是需要做手術治療的。從解剖角度說,椎管的前面是椎體,兩側是椎弓根和韌帶,後方是椎板和韌帶。最常見的手術方法是把椎管的後方結構打開,也就是切除椎板和一部分黃韌帶。打個比方說,就好比下水溝有些堵塞了,如果造成排水不暢,把上面的蓋子掀開來解決。
2,不論是腰椎還是頸椎,如果手術切除椎板,會對椎體有一些影響,因爲椎板、椎弓根和椎體本來就是長在一起的,去除椎板的操作,可能引起椎體的水腫,但是不會影響椎體的牢固度。所以基本上不會有人去關注椎體水腫的問題,也沒有必要。
3,如果是頸椎,胸椎的椎管狹窄,則容易在手術後出現手術節段的脊髓水腫,出現症狀暫時加重。原因很多,一方面手術操作對脊髓會有一些騷擾;另一方面,狹窄比較明顯的椎管一旦打開,會出現“缺血再灌注損傷”等問題。打個不一定合適的比方,一個很長時間沒吃飯的人,忽然飽餐一頓,人是受不了的。
4,這種手術後出現的脊髓水腫是常見的。不論是什麽原因造成的脊髓水腫,常規使用激素抗炎,甘露醇等藥物脫水,會很快消退的。
肩關節脫位複位後是否需要做CT和核磁共振呢?
1,肩關節脫位,通過手法牽拉複位後,考究一些的醫生會建議拍CT檢查,以及核磁共振檢查。有一定的必要性。
2,肩關節脫位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肱骨大結節的骨折。如果骨塊比較大,在平片上是看得比較清楚的,如果骨塊比較小的話,有可能會躲在肱骨頭的偏後一些位置,平片上看不到,這種時候CT檢查就可以發現這些骨塊,此外,CT還可以評估複位後骨折塊的位置信息,達到明確診斷的目的。
3,插個題外話,對于年紀比較大的病人,如果出現了肩關節脫位,除了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以外,還需要當心隱匿性的肱骨外科頸骨折。如果在複位之前發現不了,牽拉複位的過程中,骨折移位,肱骨頭“掉”下來了,就很尴尬了,病人很可能會怪醫生複位過程中拉骨折了。
4,複位後核磁共振的檢查主要是判斷肩袖組織是否有撕裂。肩關節並非簡單的幾塊骨頭,還有周圍的韌帶、肌腱結構。其中,肩袖就是最重要的一個複合肌腱,並且容易在脫位過程中出現損傷。所以核磁共振檢查也是有必要的。
髌骨韌帶斷裂壞死不重建,走路有影響嗎?
不太清楚題主所說的“髌骨韌帶”到底是哪一個韌帶,專業說法並沒有髌骨韌帶這樣一個叫法。
1,名稱最相近的應該是“髌韌帶”,如果髌韌帶斷裂了,膝蓋關節做伸直動作是用不出力的。現實生活中上下樓梯,下蹲起立等動作都做不了,走路這條受傷的腿無法正常打彎,只能當一根拐棍用。曆史故事中孫膑就是因爲被挖除了髌骨才變成了不能走路的。實際上髌韌帶、髌骨、和股四頭肌共同組成“伸膝裝置”,這三者任何一個除了問題都是無法做膝蓋伸直動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髌韌帶完全斷裂後産生的影響跟挖掉髌骨是差不多的。
這種情況除非病人身體極差,或者有其他的毛病無法正常活動,否則,都是應該做手術治療的。
2,如果是膝關節內部的交叉韌帶損傷,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如果症狀不明顯,可以考慮保守治療。如果有走路不穩,打軟腿等表現,或者病人比較年輕,喜歡運動,也需要做韌帶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