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工夫無非就是放下一切執念——[莊子與你]87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大宗師〉第三段)
〈大宗師〉第一、二段可說是提出了「真人」這一個人生境界的主題,並詳細分析了「真人」這一生命境界的內涵。然後第三段就要針對這一課題進行如何才能實現的工夫探討了!
能有助於這種無知無欲無名無相的真人境界的工夫,會是那種形態的工夫呢?無非就是自外而內,層層放下對生命存在所涉及的種種外在條件的依賴執著的工夫。這在老子,稱之為「為道日損」;在莊子,則主要稱為「坐忘」,或此處所謂「外」。而工夫到家時,老子稱為「自然」,此處則稱為「朝徹」、「見獨」,也就是生命處於絕對逍遙自在的狀態。
莊子是借南伯子葵和女偊的一段對話來引起這工夫話題的:
有一次,南伯子葵問女偊說:「您年紀都已經這麼大了,為什麼臉色還像小孩子般紅潤呢?」女偊說:「那是因為我身上有道呀!」南伯子葵說:「那我可以跟您學這個道嗎?」女偊說:「唉呀!那可真有點兒為難呢!那主要是因為你目前的資質(生命的存在狀態)離道太遠了!原來學道須具備兩項條件,其一是生命的存在狀態不能離道太遠(聖人之才),其二是要有知道怎樣去引導你作工夫的好老師(聖人之道)。跟你舉個例子罷:我曾經教導過卜梁倚去作修養工夫。他是資質不錯的,只是不得其門而入;我呢?說生命資質其實不如他(可能是血氣衰了罷),但我是很會教的,我也很樂意真把他教成為一個真人。但以我這麼高明的老師,去教卜梁倚資質這麼好的學生(這已經是最容易成功的組合了),都尚且經歷了一番辛苦過程:我陪著他練放下一切執著的工夫,過了三天,他才能把最外圍的天下社會之念放下;過了七天,他才能把對身邊種種瑣事的習慣性執念放下;到九天之後,他才能把對形軀生命最強固的執念放下。這時他的心靈才達到純粹的清明(就像清晨一覺醒來,心中一塵不染),而照見自我存在原來是一種四無依傍,絕對獨立的狀態(見獨);這時就再也沒有時間流逝、青春不再的憂懼,也可說是超越了生死的限制,而體驗到生命本質的永恆了!」
放下一切執著的確是不容易的,女偊嫌南伯子葵離道太遠而不想教他,應該就是他把無限心靈誤投射到有限外物上的執著太深的緣故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