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 10:00:00曾老師的學生

自由與不自由相即為一體——[莊子與你]83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大宗師〉第一段)

 

莊子以無知、無欲、無名解釋何謂真人之後,更徹底地以無相來理解真人,亦即消解所有人為的分別相,而將人還原為純粹的自然存在也。原來人最根深柢固的執著與誤認,便是誤從外在有限的形相去認取人本質無限自由的生命,遂誤以為人是有限的,而由此衍生出種種對人生的憂惑懼。卻不知人的形軀雖有限,心靈卻徹底自由。只要分清心與身,性與相的本末關係,便能超越形相上的限制,即有限即無限地領略這弔詭的生命自由了!莊子是這麼說的:

所謂真人,他的外貌可能高聳如山(「義」,峨也),卻不會崩頹(「朋」,崩也);可能空虛如谷,卻不必去求充實(「承」,承接收納也);他也好像有自己的原則(「觚」,邊有稜線的酒杯),卻不會固執不通;相反的,也好像很開放沒有原則,卻並非虛浮不實。他看似喜樂舒暢(「邴」,舒暢貌)卻並非徒然舒暢;看似好動不已(「崔」,動貌)卻並非徒然好動;看似和靄(滀)令人樂於親近(進我色)卻並非徒然和靄;看似寬厚可容他人來依止,卻並非徒然寬厚;看似嚴(厲)守世俗規矩卻並非徒然嚴謹;看似心胸高遠(謷)無可限量,卻並非徒然高遠;看似連綿無隙、靜默自閉,卻並非徒然自閉;看似婉順(悗)少言,卻並非徒然婉順。總之,他的生命自然靈動,你就是不能僅據偶然呈現的相狀來認定就是啦!他的為人,大體可說是「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什麼叫「以刑為體」呢?就是從容(綽乎)接受社會法規(刑)的約束(殺),守法而不逃避。什麼叫「以禮為翼」呢?就是遵守人人都遵守的禮俗去和世人相來往。什麼叫「以知為時」呢?就是處事總是順應時勢,該行則行,該止則止。什麼叫「以德為循」呢?總之就是和一般人(有足者)過著完全一樣的生活,讓世人以為他也和一般人一樣有生活的喜怒哀樂甘苦,而完全不察覺他其實有異於常人的內在自由(因自由或「道」不可說也)。所以真人不管表現出來的是這一端還是那一端(好之或弗好之),他內心都一樣是自由的。他流露出自由的樣子時固然是自由的,即使表現出不自由的樣子,他也還是自由的。原來自由才是他的生命本質(天),不自由(包括自由相與不自由相)只是表相(人)罷了!而天與人、性與相,是相即的關係而不是矛盾對立(相勝)的關係。能做到這樣無限歸無限,有限歸有限,而兩不相妨,就不愧是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