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2 11:00:00曾老師的學生

溝通之道首重存心清淨——[莊子與你]56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第一段)

 

  當兩個遊說衛君的方案都被老師打了回票之後,顏回已經沒有其他腹案了,只好跟孔子說:「我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請教老師該怎麼做才對呢?孔子說:「那你得先清淨自己,我才好告訴你。因為立了個心想去救人,那裏會是一件容易的事呢?如果以這樣輕慢的態度去從事,一定會招來老天爺的報應。」顏回說:「我因為家境貧寒,已經好幾個月沒喝酒也沒吃重口味的食物了,這樣可以算清淨了嗎?孔子說:「那只是參與祭祀前的淨身儀式,我說的是存心的清淨。」顏回說:「請問存心清淨是什麼意思呢?」

  莊子於是借孔子之口,提出了道家修養的無上心法:「心齋」。但心齋是什麼意思呢?不但顏回好奇,也是所有讀莊子書、想掌握道家義理精髓的人不能不了解的核心問題。孔子於是提出一個自末而本,逐步提升的三層次架構來回答。這三層統言之是「一若志」(原文「若一志」,疑倒),就是「專一凝聚你的心志」,也就是〈逍遙遊〉說的「其神凝」(一點凝聚的心神)。但就工夫修為而言,則可以分為三層、兩階段。第一階段是「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也就是要從第一層:純靠末稍神經(耳、目)去跟外界作純資訊的來往,提升到第二層:藉中樞神經的大腦(此處之心實指大腦)對資訊作基礎處理(如歸類編輯等文書處理)後與外界作知識性的交流。這樣,人際來往才不會是雜亂、浮泛、隨機,而是有條理、有內容、有意義的。

  第二階段則是「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也就是要從第二層更提升到第三層:藉著生命敏銳而微妙的感應,去和他人作生命感情的溝通。原來知識是中性的,用得是否適時適地以產生溝通的效果而非反生誤解,還需要有一份清淨空明而無成見無執著的心才行。這當然要有一番損之又損、清除習氣成見意識型態的淨心工夫,這工夫就稱為心齋。換言之,也就是要氣(虛靜心)、心(大腦)、耳(感官)三層各安其位!耳目只管接收資訊,大腦只管對接收到的資訊作如份的整理,不添加私意以凝為成見(心止於符),至於真正作主的心(不是儒家主創造的道德心而是道家主感應的虛靜心),則是虛懷待物,以便與外界無縫接軌。這才能符合自然之道,才能藉一次次的虛懷待物經驗凝聚起這個純虛之心(集虛),這樣一種虛而又虛的工夫,就稱為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