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技術層次和藝術層次——[莊子與你]16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養生主〉)
莊子通過〈養生主〉第一段點出生命修養的總原則:「順生命感應的中道而行」之後,緊跟著第二段,便設計了一則最膾炙人口的庖丁解牛寓言,來解說何謂「順生命感應的中道而行?」
這一次著名的解說,是從一次華麗的解牛表演開始的:
有一次,庖丁(庖是職業類別,就是廚師,丁是名字,上古人常以職業別為姓,幾天干的甲乙丙丁為名。)應邀為魏國的梁惠王(因魏國建都於大梁,所以魏惠王也稱梁惠王)表演牛隻的分解。只見他不管是手的碰觸牛,肩膀的靠著牛,腳的踩著牛,膝頭的頂著牛,乃至動刀解牛,發出霍霍的聲音(砉音ㄏㄨㄚˋ、騞音ㄏㄨㄛˋ,都是刀割物的聲音,〈木蘭辭〉說「磨刀霍霍」,聲音也相近。)無不暗合音樂的節奏,動作也富有舞蹈般的美感。簡直就像是在表演知名的樂舞,如商湯時代的〈桑林〉、帝堯時代的〈咸池〉一樣。
梁惠王看得目眩神馳,忍不住稱讚道:「哇!真是太了不起啦!怎麼有人的解牛技術會精采到這個地步呀!」庖丁聽梁惠王這麼說,就放下刀回話說:「我剛才表演的已經不止是技術,而是更進一步到了藝術的層次了。」
每次我讀到這一段,腦海裏總不免浮起李小龍的影子。李小龍對工夫類型影片的偉大貢獻,就正在於他把工夫動作舞蹈化,而且非常有表演的自覺。也可以說他把工夫影片由技術層次提升到藝術層次了!
不過,莊子通過庖丁解牛所表達的「技進於道」(由技術層次提升到藝術層次)的「道」或「藝術」,和一般所謂的藝術如音樂舞蹈等又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在庖丁解牛的這則寓言中,雖也提到了音樂舞蹈(桑林之舞、經首之會),卻只是用來象徵道,而並不就等於道。或者說:所謂音樂、舞蹈等等藝術,其實也有兩層,就是表相、知識、技術一層和內涵、美感、境界一層。在此提到的桑林之舞、經首之會,顯然是指由如此聲音動作所透顯出來的美感境界,而非指聲音動作本身。那麼同樣的,庖丁解牛也可以有這兩層,關於那解牛動作的內涵美感境界,梁惠王事實上是感受到的,但在他的意識層面卻沒有技術與美感(道)這兩重區分,所以在詮釋上發生錯置,誤將他的美感解釋為技術的精良,而引來庖丁的糾正。
其次,所謂道、美感又是指什麼呢?其實就是一種因泯除物我間的距離、隔閡、對立、矛盾、緊張、防衛而呈現的一體和諧之感或物我兩忘的境界。這才是藝術活動應帶給人的感動,也得能引動人的這種和諧美感才配稱為藝術。我們說庖丁解牛是由技術提昇到藝術層次,所指的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