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9 16:18:44曾老師的學生

當過錯被消滅,它反而有了意義——[自我是什麼東西]42

連續幾次談到生命的受傷、黑暗,死亡問題,現在應該回到「自我是一個修養概念」這個本題來了。原來自我之所以須要修養,正因他有傷痛待療癒,有黑暗待照明,有死亡恐懼待面對與超克。基於人的有限性,這些挫折創傷是永不可能絕跡的,因此人通過修養以恢復他的健康自由亦即無限性的一度一度重證,也就同樣是一件沒完沒了的事了!所以,所謂「自我是一個修養概念」,也就意指自我是一個動態發展、辯證反復的歷程概念。

在這樣的辯證歷程中,犯錯、受傷、黑暗成分、死亡恐懼對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功能,也就有它的辯證弔詭性。此即:一切的犯錯、受傷、煩惱、罪惡,其存在本身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們只會造成生命自我的黑暗成分亦即「不存在的成分」,從而引發死亡的恐懼亦即對自我不存在的恐懼。它們無益於生命只有害於生命,所以對生命自我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

但它們真沒有任何意義嗎?卻又不然,只是它們的意義非常另類、奇詭罷了!此即:它們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但當它們被消滅、克服而成為不存在之後,它們反而有了意義;那就是導致人的又一次自我證明、自我肯定。

換言之,過錯、創傷、煩惱、罪惡的存在,就是為了提供一個機會讓人去消滅它們,並藉著消滅行動的成功而證明人有自我療癒、自我復原的能力,亦即再一次證明了自我的完整存在。

所以,若我們不能改過、療傷、解除煩惱、救贖罪惡,而使它們的無意義存在持續,這不止是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那些過錯、創傷、煩惱、罪惡。為了成全它們,必須消滅它們,讓它們產生促進自我成長的意義。這就是人為什麼須要修養的最根本理由。

而這促使我們去修養、去改過的心理動力,就是對死亡亦即自我不存在的恐懼,或延申而言,也包括憂(担心自我將不存在)與惑(不知道自我怎樣才能存在,怎樣就會不存在)。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意思其實就是說:如果自我是健康完整、沒有任何創傷、黑暗、不存在成分的話,他的生命一定是光明暢朗,無憂無惑無懼的。當然這話是一種人格理想的表示,落到現實,是沒有人堪稱仁者的,連孔子也說他不敢當,而只能自認是一個不斷朝這人格理想去修養的人。(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換言之,孔子也認為自我是一個不斷在從事修養活動的歷程概念,孔子如此,任何人也無例外的都是如此。

如果我們肯認這樣的自我概念,最直接的心理效應,就是能採取一個新的、健康的觀點去看待自我生命歷程中的所有負面經驗,就是對我們曾犯的所有過錯,不必再怕去承認與面對,也不必再想去逃避與掩飾。反而能善用憂懼的情緒去促使我們勇敢面對、自我療癒。這觀念的轉換,可以說就是自我修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