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2 11:27:42旺凌仁哥

恐龍,博物館,第2篇

恐龍,博物館,第2篇,


 



 






恐龍時代的景象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五前萬年的時光,在這麼長

的時間裡,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動。原本連成

一整片的盤古大陸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

的形態。這些陸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氣候環境也跟

著改變。陸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

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

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形成,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

依然能夠適應得很好。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

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後來,高大的針葉

樹林和低矮的蘇鐵叢林取代了蕨類植物的地位,成為

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觀。不久後,第一批顯花植物出

現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恐

龍當時賴以為生的許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

地球上。

 


大怪獸和小個頭


很多人以為恐龍全是高如巨樹搬的龐然大物,其實也

有不少恐龍體型嬌小、不及人類膝蓋高呢。地球上曾

出現的陸生生物中,以草食性蜥腳亞目恐龍的體型最

龐大,腕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腕龍重約70噸,身長

22米,站起來足足有12米,相當於四層樓那麼高!最

近人們又挖掘出體型比腕龍更大的恐龍化石—巨龍和

超龍。根據推算,超龍比腕龍大三分之一,生前可能

有二十頭大象那麼重!和這些性情溫和的巨獸比起來

,美頜龍就顯得敏捷輕盈多了。美頜龍為小型肉食性

恐龍,體重可能還不及一隻貓重。

恐龍,博物館,第2篇,


長脖子怪獸


從這裡開始,你會看到一隻身長綿延八頁的巨型恐龍,

它就是曾生存於地球上最大型的恐龍之一—梁龍。梁龍

和右頁的馬門溪龍都屬於蜥腳亞目恐龍。梁龍的頸部和

尾巴特別長,相比之下,頭部顯得非常小。雖然這模樣

看起來十分奇怪,但正好適合它們的生活方式。長長的

脖子使梁龍能吃到大樹頂端的葉片,例如當時常見的針

葉樹葉片。小巧的頭部則讓梁龍能方便地探進樹叢,吃

到其他恐龍較少吃到的植物。這種覓食本領完全靠梁龍

強壯、輕巧、柔軟又可彎曲的頸部,才可能辦得到。當

梁龍把一個地區的食物全吃光後,它們會結伴四處尋覓

新食物。梁龍遭到肉食恐龍攻擊時,壯碩的身體軀幹及

鞭子般的長尾巴,就是它們最好的防衛武器。

 


古老的腳印


除了留下化石作為生存過的證據外,恐龍也在地表留下

了足跡。這些足跡是當初恐龍尋找食物和水源,走過柔

軟、泥濘的河岸時留下的。後來,這些足印被太陽曬乾

、變硬,雨水和洪水又夾帶大量的泥沙把足印掩埋起來

。慢慢地,它們就變成了化石。這種化石稱為遺跡化石

,因為它們並屬於動物身體的部分。遺跡化石提供了許

多有關恐龍行動方式的資料。例如,在一大群相同腳印

的中間,往往發現一些較小的腳印。科學家們推測這些

小腳印可能是恐龍成群移動時,由被保護在中間的小恐

龍留下的。

恐龍,博物館,第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