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5 00:01:18橘子貓
童話-從《雪后》到《冰雪奇緣》(上)
文/橘子貓
Some people are worth melting for.--Olaf
總有人值得為他去融化。--雪寶
動畫電影《冰雪奇緣》(Frozen)的故事情節應該是從安徒生童話《雪后》(The snow queen)衍生出來的。
同樣有雪女王冰封大地的故事,和眼淚救人的結局;但經過改寫翻轉之後,很多角色和情節已和原作是大相逕庭,有消失的角色(ex:惡魔、老婆婆的花園),也有增加的角色(ex:雪寶和王子),也有轉換敍事角色的設定(ex:青梅竹馬變成姐妹),只能說迪士尼《冰雪奇緣》用了安徒生《雪后》的概念而已,《冰雪奇緣》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完全成為迪士尼的創作。
《雪后》中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魔鏡,在《冰雪奇緣》裡完全消失了。
《雪后》故事裡,閒來無事的惡魔製作了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會扭曲事實,把美好的事物照成醜惡的事物,會把缺點都放大,讓優點消失。有一天惡魔的鏡子不小心在飛行時打破了,亮晶晶的玻璃落入人間,大的碎片被人拿去做成窗戶或是眼鏡,小的碎片則是隨片飄揚,飛進人的眼裡。從此,透過惡魔鏡子看事情的人,心裡多了不信任與計較;而被碎片飛入眼中的人,心會結冰。
有一天,住在村莊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在花園裡玩耍,小男孩被突然揚起來的碎片冰凍了心,於是性情大變,什麼都不喜歡,也不喜歡他的青梅竹馬了,看什麼覺得什麼都有瑕疵。有天他在冰天雪地裡遇到雪女王,他愛雪的完美無瑕,臣服在雪女王的風範下,於是就被雪女王帶回冰宮了;而她的青梅竹馬聽說她被一位美麗的女人帶往北方後,就動身前往雪女王住的地方;她一路被欺負,千辛萬苦的來到冰宮,竟然發現小男孩不認得她,於是傷心地哭了起來,在她抱著他痛哭的時候,她的眼淚就流到男孩的胸口,融化了結冰的心,於是小男孩認出她來,倆人開心的抱頭大哭,小男孩把眼中的碎片哭了出來之後,解開了身上禁錮,換回了自由。
安徒生的故事裡,「鏡子」貫穿了整個情節。
這個重要的角色代表的是隱蔽的真心,由惡魔散佈到人間,象徵現實中總是帶著負向批判情緒的不特定人們。也可以看成消失的童心,象徵成長之後,人對人產生的不信任。故事角色的心理複離度多於迪士尼的故事。
迪士尼的故事則是把這個邪惡的設定取消掉,角色單純,人心基本上都是良善的。迪士尼在這裡用的的象徵物是「手套」,雪女王在逃離人群時,扔掉了手套去蓋冰宮,象徵一種回歸真實自我,不再掩蓋,不用去創造虛偽的自己。整體的架構精神在於只要找回初心,就能無所畏懼的使用力量。
安徒生的童話,和收集新聞事件改寫的格林童話不同,每一篇故事都是為兒童所創作的,故事裡都帶有成長轉變的寓意。他的故事裡曲折深邃,把真正的人性隱藏在裡面。不見得每篇都是成為天鵝的完美結局,有些很悲傷,像是握著火柴死去的小女孩;但會在故事裡加入期待和希望。
《雪后》裡的寓意建立在小女孩的毅力上;《冰雪奇緣》透過雪寶和艾莉莎傳達出來,雪寶說總有人值得為他去融化,而艾莉莎是她的力量在於她的心中。這個童話裡的小女孩時而是動畫裡的雪女王,時而是公主,時而是雪寶。
(未完待續)
-- --
ps:
安徒生童話-《雪后》--The snow queen
首次發表於1845年,是安徒生童話故事裡,人物最多,篇幅最長的故事。
首次發表於1845年,是安徒生童話故事裡,人物最多,篇幅最長的故事。
或者翻成白雪女王、冰雪女王,台灣的封面版本看起來最順眼,
英文版本好多種,有的看起來真的太溫馨了,一點也不像這個故事的氣氛。
英文版本好多種,有的看起來真的太溫馨了,一點也不像這個故事的氣氛。
這是格林文化的中文版本,女王很大,小男孩坐在雪橇上被帶走的畫面。
這個版本是用小女孩當封面。
書中描寫小女孩穿上紅鞋後,才前往旅程。
這個城堡的版本,看起來好善良無害。
這個看起來很溫馨,結果是誘拐(X) 是小男孩被帶走的情節。
馴鹿要帶著小女孩去冰宮;
但她站在後面幹嘛?!
這個也是小男孩跟著美麗女王走了的溫馨(?)畫面。
上一篇:[畫展]時光停格-羅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