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8 16:23:01一個讀者

Whoever Find this, I Love You…/詹宏志

 

   (轉貼)Whoever Find this, I Love You…/詹宏志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 2007)

 

 

 

在台北一場華文部落格大獎的頒獎聚會裡,我看著舞台上的投影片裡顯示出的各種提名與得獎作品的部落格,心裡其實有點激動。我曾經是一位工作超過三十年的平面媒體老編輯,對新興的創作類型與新冒出頭的作者特別有著強烈的感受和期待,此刻擺在眼前的,正是不可思議的創作力量爆發,在印刷品的時代,我不曾見過這樣的盛況。


什麼樣的盛況?第一個盛況是你看見部落格的寫作者有各種來歷,他們有的不乏是從前寫文章的詩人、文學家、影評家、政治評論家或社會評論家,如今還多了過去不一定常寫文章的科學家、電腦專家、鄉村教師、經濟分析師、愛貓者、愛狗者、愛兔者、旅行家、美食家、購物狂、草根政治的村里長、社會運動的參與者、農村實驗者、病患關懷者、宗教靈修者…,好像什麼樣的人都加入寫作的行列。過去胸懷強烈激進「全民寫作」理想的編輯人(譬如廿世紀初的左派)如果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一定會感動得熱淚盈眶。

過去寫文章求發表的人,或者為財或者為名,
或者追尋一種或短或長的影響力,
但我們現在看到更多作者有時自述心情,有時候分享知識,有時候號召行動,
許多理想都在部落格的環境實現了。


第二個盛況伴隨著第一個,既然寫作者的來歷、出身如此多元廣闊,他們胸中的懷抱與筆下的題材也就五花八門、無奇不有。雖然部落格中大量的文章挾泥沙與俱下,你得披沙撿金才能找到好東西,但因為基礎數量實在夠大,好東西的絕對數量也變得豐富得不得了;何況題材本身的多元,你是可以找到各種領域或類型的好東西。相對於編輯人「守門」的時代,相對平面媒體原有的興趣假設,如今我們在釋放後的創作力當中看出昔日的褊狹,各種文章原來都有好東西的,只是過去的發表和出版管道限制了它的發展。(我自己就曾經形容華文圈裡的讀書刊物或版面都有一種不自覺的「人文沙文主義」,以為只有人文類書籍才值得普遍關注,也把所有的力氣都花在這裡,事實上,科學類、專門類或實用類的圖書也需要認真的評介,一位新手媽媽難道不想知道那本《育嬰指南》寫得比較好嗎?讓她知所選擇難道不重要嗎?但你不容易在書評版面裡看編輯們選一本育嬰的書來討論。)


從第二個盛況我們也就衍生第三個新體會,寫作題材與類型的釋放讓我們看到寫作背後動機的多元性與可能性。過去寫文章求發表的人,或者為財或者為名,或者追尋一種或短或長的影響力(我是試圖描述,不是批評),但我們現在看到更多。作者有時自述心情(所謂的「心情日記」),有時候分享知識,有時候號召行動,有時候批判社會,合起來「興、觀、群、怨」都齊了,文學功能的理想竟也在部落格的環境裡全實現了。(那本來是孔老先生說的,《論語.陽貨篇》裡夫子不是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可是文學功能最廣闊的詮釋了。)

 
多數部落格的創作是出於自願,鮮少有報酬,顯然龐大的驅策動力不是來自報酬。GoogleAdSense能夠提供「散戶」一些廣告收益當然是後來的事,大部分部落客在創作上的投入,早在「Google的支票」出現之前已經開始。而且即使到今日為止,也僅有極少數的部落客能夠有幸目睹那張江湖傳說中的支票,絕大多數的部落客無緣親見,可見他們一開始不是為報酬創作的。


不為錢財、不為出名,部落格上成千上萬的寫作者

到底是為了什麼?
巨大的部落格行為,反應了社會上巨大的孤獨。
部落格的事業,是寂寞的事業。

 
他們是為名而來的嗎?看起來也不像。網路上露臉現在確實是有暴得大名的可能,寫部落格是一種途徑,但更快的方式可能是以搞怪方式出現在YouTube之類的網路視訊媒體上。從前在《明日報》開始的「個人新聞台」(一種前部落格時代的創作平台)時,眾多的創作者也被各家出版社看成是「尋找新作家」的最佳園地,有許多新作家的確是在這樣的平台上被發掘的,也的確有一些創作者把「個人新聞台」或後來的部落格當做成為作家的捷徑。在YouTube那樣的視訊部落格上,更有許多人想通過某種搞怪或乖張的表現型式,做為個人受到注意目光的手段。但不管是視訊創作或文字寫作,我們都必須承認,能夠在當中變成名人和作家的比例實在太低了(相對於參與者的巨大數量),如果你想通過這樣的途徑達成目的,失望的機會肯定要比成功的機會多得多。

 
不為錢財、不為出名,部落格上成千上萬的寫作者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搜索枯腸,想要在歷史上找到一些實例或描述,可以詮釋部落格的巨大創作動力。我想著想著,倒是想到一個意象:瓶中之稿。寫作者把嘔心瀝血的稿子寫在紙上,置於瓶中,投入大海,任之漂流,痴想有一天汪洋彼岸會有仁人君子拾而讀之,竟對自己的文章一掬同情之淚…。那是一種寓言,描述著人們渴望知音、渴望被了解、渴望被關愛的行動吧?


如果部落格就是「瓶中稿」,我可以閉眼想像網路大海中漂流著無數擦身而過的瓶子,那該是多麼壯觀的場面。那些瓶子的內容,也許也有一些寫著SOS的求救魯賓遜,但更多的是像歌詞裡寫著的:
I even got no one to talk to,
So whoever finds this , I love you.

 
「我是如此孤獨,無人可以對話,撿到這張信紙而又了解我的人,我愛你。」巨大的部落格行為,反應了社會上巨大的孤獨。部落格的事業,是寂寞的事業。 

 

如果意識到波瀾壯闊的部落格創作緣於人們對溝通的渴望與對寂寞的掙脫,當我們在網路海邊沙灘漫步時,偶而腳邊漂來一個渴望被打開的瓶子,你不要再吝惜你的感情,撿起它也閱讀它,紙條上會說:「我愛你,不管你是誰。」

---- 

本文來源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