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4 10:18:05NONAME

國語文教育 應在薪傳文化根柢

國語文教育 應在薪傳文化根柢
2006/2/24 人間福報 文/鄭佑璋


醫生在診斷咳嗽時,是依據不同的症狀對症下藥,而非給予所有病人同樣的止咳藥水治療,同樣地,許多關心教育的民眾看到大學學測作文成績出爐後,有兩千七百七十一人零分,比去年多了一倍而感到怵目驚心,可能會急忙歸因,彷彿台灣的國語文教育,就因兩千七百多個作文零分,而宣告大崩盤,忘了應診斷症狀,找出能對症下藥的處方。

如果大家僅在意兩千七百多個作文零分,而忽略考生是因「不想寫」、題目太難,或是未分配答題時間而失分的種種考生臨場心理,甚至忽視整體考生的作文成績,不但不能為國語文教育成敗把脈,反而會產生以「戒除」為手段,剷除火星文的次文化,或找出臨陣磨槍能快速提升學生作文成績的方法,因而提議增加國語文教學及閱讀時數,但這只是治標的辦法,畢竟國語文教育不能被當成輔導的過程,及以爭取分數為目的,應要以終極的文化傳承目標看待。

如果大家同意國語文教育是要作為長久文化培育的方式,那麼國語文教育不能僅在增加教學時數,及補救教學上著墨,而是要考量能隨時隨地的正確使用,不僅是學子甚至社會大眾都能浸淫其中。

否則增加的國語文教學,只是在老師餖飣之學、背頌注釋,如何能吸引學子的注意力?如果補救教學的目的只是為了幫助考生加分,這樣的作文教學意義何在?如果電視新聞的跑馬燈與標題一再出現白字,那社會大眾是否要積非成是?如果身為教師投書報端,形容台商的辛酸血淚為「罄竹難書」,如何能教導學生的國語文?如果國文課只是為了因應升學,那麼課堂上的背頌與考試,如何能夠薪傳我們的文化根柢?

日前重新讀《牡丹亭》,其中的一句「賞心樂事誰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儘管意境很美,但筆者思索半天,還是不知如何翻成白話,也在思考,如果翻成白話是否會盡失原味、意境,如果國語文教育進行補救教學,能引領學生回到湯顯祖的雜劇中細細品味,讓學子浸泡在那種愛情的浪漫意境中,也許考生不會懶的去思索作文要如何謀篇,以表達自己的思維,大家就可看到作文成績普遍提升,不用再討論作文零分的極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