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8 15:58:20lizzy
[轉貼] 誰把世界變薄情? (天下雜誌)
台長前言:
敬告各位,台長目前又懶又累,也沒力氣寫東西,請大家暫時見諒囉!先轉貼這篇文章給大家看看,當作是那篇「出口」的補充。我並沒有什麼反菁英意識,沒那麼嚴重,我只是討厭老是認為「一切都是我自己掙來,其他人餓死活該」,又認為自己超優等超努力的菁英,站在各種優勢的高地上變得薄情無義,還認為這世界對他多麼多麼不公平。我想,只有在既得利益者懂得關懷其他人的時候,我們才可能擁有一個美好的社會。
還有,對不起,我真的很討厭布希以及共和黨中的極右派,希望他們的支持者不要太恨我啊。
=====================================================================
天下雜誌 封面故事
誰把世界變薄情?
全球正感受一股自掃門前雪的炎涼。
福利國家減少社福支出,美國更提倡自負盈虧的社會。
少了互助、只靠自助,人類的未來會怎樣?
天下雜誌308 2004/10/1
文/宋東
你幸福嗎?根據上期《天下雜誌》的民調,台灣人對未來充滿了憂慮,大家最憂心的竟是攸關溫飽的工作與健保。
民眾不只焦慮自己未來五年內會失業,對下一代的未來更悲觀。除了台北市,全國有五成五以上的受訪者擔心下一代會找不到工作。
從總體數字來看,台灣人真是蠻「痛苦」的。根據主計處公布的七月份失業率(四.六%)及消費者物價上漲率(三.三%)換算,台灣的民生痛苦指數為七.九,創下二十二年來最高「痛苦」紀錄。
痛苦的不只有台灣。全球化競爭的冷風猛吹,連北歐也不可倖免。
心懷北歐式「福利國家」理想的人,覺得應該效法他們互助的精神,讓不幸的人得到一點溫暖。
但是,放眼望去,這個世界真是愈來愈競爭,而且愈來愈薄情了。
福斯汽車的理想與幻滅
六月開始,從丹麥、荷蘭、到德國,甚至一向被認為最好逸樂的法國人,都開始重新檢討自己每週最多不超過三十六小時的工作時間,是不是應該增加。
六月開始,德國西門子公司就威脅,若工人不願無償增加工時,將把無線行動電話廠移到匈牙利。七月戴姆勒朋馳汽車也加入,威脅除非工會讓步,否則將要把世界經典的斯圖加(Stuttgart)汽車廠搬到東歐。隨後歐寶汽車也加入遷廠威脅行列。
十月五日,德國最大工會福斯汽車(VW)的鋼鐵工人聯盟將跟公司攤牌,公司談判代表彼得哈茲(Peter Hartz),同時是總理施洛德特別聘任的「勞工市場改革委員會」主席。因此全世界都等著看談判結果,看社會福利的發源地、馬克思的故鄉德國,會怎樣處理以往一向被稱為「社會伙伴」的勞工。
但專家都預測結果是凍結薪資、增加工時,而且取消對失業超過一年勞工的失業補助,除非能證明你真的有在「認真」找工作。今天德國的失業人口高達四百四十萬人。
很快趕上這波向右轉大潮流,或者始作俑者的當然是美國。
布希總統在九月初提出未來唯一重要的經濟政策,竟然是提倡減稅、自付健保、退保的「自負盈虧社會」(ownership society)配套。這個自負盈虧的社會,背後邏輯很簡單,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闆,都為自己的生存負責。
「人人為己」的美麗新世界
在這個「每個人為自己」的新政治邏輯下,政府的角色從「照顧者」轉為「協調者」,醫療、福利、退休統統都是人民自己要負責任的事,若你一輩子再努力工作也賺不夠錢養老,你也只能怪自己。
這個邏輯乍聽下非常正確,問題是:世界上仍有一群人,不論多麼努力工作,一輩子也脫離不了貧窮。即使世界第一霸權的美國,今天也有四分之一的勞工時薪低於九塊錢美金,是美國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收入。而且,其中三分之一的低時薪者都是臨時雇員,缺乏退休金、健保制度的保障。
「這個政策背後的政治意涵實在太從『菁英』角度出發了(highly elitist),」對布希一向不客氣的麻省理工經濟教授克魯曼,在《紐約時報》上批評布希的「自負盈虧社會」政策,指出真有能力完全「自負」健保、退保的人,都是社會中上階級的菁英。
「基本上,社會福利就是每一代工作者為上一代工作者退休的付出。如果年輕一代的收入不投入這筆基金,反而存起來做自己的退休金,那誰來幫這些付了一輩子稅,負擔現在退休金制度的嬰兒潮工作者退休以後的生活?」一向冷冽的克魯曼在專欄裡也忍不住問起。
不只美國,九月中的英國《衛報》也指出,英國收入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也有一千萬個。
英國國家消費者聯盟主席哈頓指出:這些缺乏科技基本知識與技術的人,在知識經濟中,更因缺乏信心與能力,無法賺到自己的老年。
這群一輩子也無法成為老闆的人,在新的政治邏輯下,已經開始做最大的反擊:八月中萊比錫和鄰近十幾個東德城市的居民,開始每週一固定上街抗議資本主義的無情。起先只有六百人,第二個星期一竟然有六千人,九月初已經有一萬兩千人,扶老攜幼的抗議者也威脅,在政府放棄對長期失業者的嚴厲態度前,將持續上街抗議。紐約反布希的抗議,一天之內就召喚了二十萬人,在曼哈頓街頭聚集。
為什麼在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富裕時代,大家突然變得這麼薄情?為什麼幾乎每個人手中都有點資產的時候,人們卻變得比以往焦慮?
最近頻獲諾貝爾獎青睞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對新時代的詮釋,也許值得參考:人類的經濟決定,事實上是非理性的,通常都誇張了自己損失的恐懼,貶抑自己的所得。而當情況將損及自己既得利益時,更是不顧一切地要「冒險」保有眼前的所有。
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人擔憂自己及下一代未來的不幸福。也說明人類最富裕的新世紀,為什麼突然變得這麼薄情。
天下雜誌308 2004/10/1
敬告各位,台長目前又懶又累,也沒力氣寫東西,請大家暫時見諒囉!先轉貼這篇文章給大家看看,當作是那篇「出口」的補充。我並沒有什麼反菁英意識,沒那麼嚴重,我只是討厭老是認為「一切都是我自己掙來,其他人餓死活該」,又認為自己超優等超努力的菁英,站在各種優勢的高地上變得薄情無義,還認為這世界對他多麼多麼不公平。我想,只有在既得利益者懂得關懷其他人的時候,我們才可能擁有一個美好的社會。
還有,對不起,我真的很討厭布希以及共和黨中的極右派,希望他們的支持者不要太恨我啊。
=====================================================================
天下雜誌 封面故事
誰把世界變薄情?
全球正感受一股自掃門前雪的炎涼。
福利國家減少社福支出,美國更提倡自負盈虧的社會。
少了互助、只靠自助,人類的未來會怎樣?
天下雜誌308 2004/10/1
文/宋東
你幸福嗎?根據上期《天下雜誌》的民調,台灣人對未來充滿了憂慮,大家最憂心的竟是攸關溫飽的工作與健保。
民眾不只焦慮自己未來五年內會失業,對下一代的未來更悲觀。除了台北市,全國有五成五以上的受訪者擔心下一代會找不到工作。
從總體數字來看,台灣人真是蠻「痛苦」的。根據主計處公布的七月份失業率(四.六%)及消費者物價上漲率(三.三%)換算,台灣的民生痛苦指數為七.九,創下二十二年來最高「痛苦」紀錄。
痛苦的不只有台灣。全球化競爭的冷風猛吹,連北歐也不可倖免。
心懷北歐式「福利國家」理想的人,覺得應該效法他們互助的精神,讓不幸的人得到一點溫暖。
但是,放眼望去,這個世界真是愈來愈競爭,而且愈來愈薄情了。
福斯汽車的理想與幻滅
六月開始,從丹麥、荷蘭、到德國,甚至一向被認為最好逸樂的法國人,都開始重新檢討自己每週最多不超過三十六小時的工作時間,是不是應該增加。
六月開始,德國西門子公司就威脅,若工人不願無償增加工時,將把無線行動電話廠移到匈牙利。七月戴姆勒朋馳汽車也加入,威脅除非工會讓步,否則將要把世界經典的斯圖加(Stuttgart)汽車廠搬到東歐。隨後歐寶汽車也加入遷廠威脅行列。
十月五日,德國最大工會福斯汽車(VW)的鋼鐵工人聯盟將跟公司攤牌,公司談判代表彼得哈茲(Peter Hartz),同時是總理施洛德特別聘任的「勞工市場改革委員會」主席。因此全世界都等著看談判結果,看社會福利的發源地、馬克思的故鄉德國,會怎樣處理以往一向被稱為「社會伙伴」的勞工。
但專家都預測結果是凍結薪資、增加工時,而且取消對失業超過一年勞工的失業補助,除非能證明你真的有在「認真」找工作。今天德國的失業人口高達四百四十萬人。
很快趕上這波向右轉大潮流,或者始作俑者的當然是美國。
布希總統在九月初提出未來唯一重要的經濟政策,竟然是提倡減稅、自付健保、退保的「自負盈虧社會」(ownership society)配套。這個自負盈虧的社會,背後邏輯很簡單,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闆,都為自己的生存負責。
「人人為己」的美麗新世界
在這個「每個人為自己」的新政治邏輯下,政府的角色從「照顧者」轉為「協調者」,醫療、福利、退休統統都是人民自己要負責任的事,若你一輩子再努力工作也賺不夠錢養老,你也只能怪自己。
這個邏輯乍聽下非常正確,問題是:世界上仍有一群人,不論多麼努力工作,一輩子也脫離不了貧窮。即使世界第一霸權的美國,今天也有四分之一的勞工時薪低於九塊錢美金,是美國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收入。而且,其中三分之一的低時薪者都是臨時雇員,缺乏退休金、健保制度的保障。
「這個政策背後的政治意涵實在太從『菁英』角度出發了(highly elitist),」對布希一向不客氣的麻省理工經濟教授克魯曼,在《紐約時報》上批評布希的「自負盈虧社會」政策,指出真有能力完全「自負」健保、退保的人,都是社會中上階級的菁英。
「基本上,社會福利就是每一代工作者為上一代工作者退休的付出。如果年輕一代的收入不投入這筆基金,反而存起來做自己的退休金,那誰來幫這些付了一輩子稅,負擔現在退休金制度的嬰兒潮工作者退休以後的生活?」一向冷冽的克魯曼在專欄裡也忍不住問起。
不只美國,九月中的英國《衛報》也指出,英國收入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也有一千萬個。
英國國家消費者聯盟主席哈頓指出:這些缺乏科技基本知識與技術的人,在知識經濟中,更因缺乏信心與能力,無法賺到自己的老年。
這群一輩子也無法成為老闆的人,在新的政治邏輯下,已經開始做最大的反擊:八月中萊比錫和鄰近十幾個東德城市的居民,開始每週一固定上街抗議資本主義的無情。起先只有六百人,第二個星期一竟然有六千人,九月初已經有一萬兩千人,扶老攜幼的抗議者也威脅,在政府放棄對長期失業者的嚴厲態度前,將持續上街抗議。紐約反布希的抗議,一天之內就召喚了二十萬人,在曼哈頓街頭聚集。
為什麼在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富裕時代,大家突然變得這麼薄情?為什麼幾乎每個人手中都有點資產的時候,人們卻變得比以往焦慮?
最近頻獲諾貝爾獎青睞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對新時代的詮釋,也許值得參考:人類的經濟決定,事實上是非理性的,通常都誇張了自己損失的恐懼,貶抑自己的所得。而當情況將損及自己既得利益時,更是不顧一切地要「冒險」保有眼前的所有。
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人擔憂自己及下一代未來的不幸福。也說明人類最富裕的新世紀,為什麼突然變得這麼薄情。
天下雜誌308 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