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9 14:53:44HANS
補硘仔
在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農業社會年代裡,終日辛勤亦僅得溫飽而已,是故舉凡鍋、碗、瓢、盤等飲食器皿如有裂痕破損情形時,通常都會再央請工匠補綴,以期延長器皿之使用年限,充分體現「愛物惜福」的傳統美德。但隨著物質生活富裕之後,市井之間僅剩修鞋、修雨傘的,連「補鼎仔」都已難覓,遑論「補硘仔」這種專門職技早已隨著老師傅們的凋零而式微,甚至是不見聽聞或失傳了。
早先曾在圖錄上見過補釘的青花碗盤,以為其至遲應是光復前後的產物。不意後來竟有幸蒐集到一只近代的補釘印花瓷盤,親眼見到該補釘瓷盤的細膩程度之後,對於這項據傳已於民國五十年代消失於台灣的行業絕技更覺惋惜。
補碗(盤)前必須先確定其碎裂程度,如果碎裂程度實在太嚴重了,便無法再行修補。要是能夠修補的話,便將碎片按原始模樣予以拼整,然後再以繩子固定,用鑽子在碎片接合處的二端適當位置,與瓷器正面呈三十度斜角方向(非垂直鑽入)各鑽一小孔,裂縫處先以竹篾將煙灰、糯米、蚵殼等粉末攪拌混合而成的糊狀粘著劑塗抹接合,最後以木槌輕輕地把像釘書針一樣的「ㄇ」型銅製銷釘(少則兩三只,多則十來只)敲進所鑽的小孔內,使其嵌住並緊貼於瓷面,再塗抹些許粘著劑,即告完成。鑽孔的工具與現今鄉下尚存之「捺鑽」似稍有不同,是用手拉動鑽子上的繩子,繩子則套在另一根特製的木弓上,由木弓來回拉動,牽引繩子驅動鑽孔,操作時鑽頭會沾抹花生油,用以潤滑及降溫。
補甕時會先在裂縫處挖出一道「V」型的溝槽,然後再以生鐵粉混合酒醋充作填補劑補綴,俟酒醋蒸發凝固後,便可防滲漏了。如裂縫較大時,則仿照前述補碗的作法,先在裂縫處的兩端鑿孔補釘,再塗上以鑄鐵研磨成粉狀加入酒醋調製而成的鑄鐵漿,俟其乾燥後即可繼續使用。
補缸的過程與前述補碗、補甕過程類似,係先以竹箍套住水缸固定,在裂縫處的兩邊鑽孔補釘,如果還有其他漏洞的話,便以鹽水拌過的鐵屑予以填鋪,利用鹽水與鐵屑氧化膨脹的原理堵住漏洞。等到時代進步後,便改以鐵線代替竹箍,另以石灰及水泥修補裂縫或漏洞,不用再大費周章的調製塗抹或補釘了,或乾脆「迎新棄舊」,來得經濟省時。不過,老一輩「敬天惜福」的觀念卻也正一點一滴的流失殆盡了。
老友「小楊桃」(為保名節,姑隱其名)小時候住在紅毛港海邊小漁村,討海人的小孩兒因家計艱辛,難得零食可吃。某日聞收「歹銅舊錫」的小販途經家旁,為圖麥芽糖解饞,竟「餓」從膽邊生,故將向來勤儉持家的老媽廚房所用的湯鍋跩破,以換取糖吃。但是,自古相傳,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紙當然是包不住火的,「小楊桃」如此貪吃行徑,雖僥倖未被雷公殛死,但是事機不密後的全本「棒下出孝子」戲碼總是難免的。
參考資料:
1.簡榮聰,台灣碟盤藝術,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1年。
2.方樑生,台灣之硘:生活的點滴盤仔豆油碟,2001年。
3.補破甕綠博師傅展絕技http://www.cdn.com.tw/daily/2002/03/20/text/910320f3.htm
早先曾在圖錄上見過補釘的青花碗盤,以為其至遲應是光復前後的產物。不意後來竟有幸蒐集到一只近代的補釘印花瓷盤,親眼見到該補釘瓷盤的細膩程度之後,對於這項據傳已於民國五十年代消失於台灣的行業絕技更覺惋惜。
補碗(盤)前必須先確定其碎裂程度,如果碎裂程度實在太嚴重了,便無法再行修補。要是能夠修補的話,便將碎片按原始模樣予以拼整,然後再以繩子固定,用鑽子在碎片接合處的二端適當位置,與瓷器正面呈三十度斜角方向(非垂直鑽入)各鑽一小孔,裂縫處先以竹篾將煙灰、糯米、蚵殼等粉末攪拌混合而成的糊狀粘著劑塗抹接合,最後以木槌輕輕地把像釘書針一樣的「ㄇ」型銅製銷釘(少則兩三只,多則十來只)敲進所鑽的小孔內,使其嵌住並緊貼於瓷面,再塗抹些許粘著劑,即告完成。鑽孔的工具與現今鄉下尚存之「捺鑽」似稍有不同,是用手拉動鑽子上的繩子,繩子則套在另一根特製的木弓上,由木弓來回拉動,牽引繩子驅動鑽孔,操作時鑽頭會沾抹花生油,用以潤滑及降溫。
補甕時會先在裂縫處挖出一道「V」型的溝槽,然後再以生鐵粉混合酒醋充作填補劑補綴,俟酒醋蒸發凝固後,便可防滲漏了。如裂縫較大時,則仿照前述補碗的作法,先在裂縫處的兩端鑿孔補釘,再塗上以鑄鐵研磨成粉狀加入酒醋調製而成的鑄鐵漿,俟其乾燥後即可繼續使用。
補缸的過程與前述補碗、補甕過程類似,係先以竹箍套住水缸固定,在裂縫處的兩邊鑽孔補釘,如果還有其他漏洞的話,便以鹽水拌過的鐵屑予以填鋪,利用鹽水與鐵屑氧化膨脹的原理堵住漏洞。等到時代進步後,便改以鐵線代替竹箍,另以石灰及水泥修補裂縫或漏洞,不用再大費周章的調製塗抹或補釘了,或乾脆「迎新棄舊」,來得經濟省時。不過,老一輩「敬天惜福」的觀念卻也正一點一滴的流失殆盡了。
老友「小楊桃」(為保名節,姑隱其名)小時候住在紅毛港海邊小漁村,討海人的小孩兒因家計艱辛,難得零食可吃。某日聞收「歹銅舊錫」的小販途經家旁,為圖麥芽糖解饞,竟「餓」從膽邊生,故將向來勤儉持家的老媽廚房所用的湯鍋跩破,以換取糖吃。但是,自古相傳,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紙當然是包不住火的,「小楊桃」如此貪吃行徑,雖僥倖未被雷公殛死,但是事機不密後的全本「棒下出孝子」戲碼總是難免的。
參考資料:
1.簡榮聰,台灣碟盤藝術,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1年。
2.方樑生,台灣之硘:生活的點滴盤仔豆油碟,2001年。
3.補破甕綠博師傅展絕技http://www.cdn.com.tw/daily/2002/03/20/text/910320f3.htm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