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1 12:02:25HANS

陀螺

「一樟、二芎、三埔姜、四苦苓、五芭樂」

「樟會吼、芎會跑、芭樂材釘死狗」

以上二句是昔日製作陀螺鑑別材質優劣的閩南語順口溜。現在大家偶而拿來玩玩的陀螺多半是工廠大量生產的,應該沒有人會天才到自製吧!老一輩懂得製作陀螺的的人,會在選好木頭材料後,先以刀具切削出陀螺的雛型,再修飾出對稱的形狀,最後則必須對準陀螺的中心釘下一支鐵釘,藉以保持陀螺旋轉時的平衡,並延長其落地自轉的時間。現在商家販售的陀螺則是以機器車床大量製造的。

早在宋代時,便已出現類似陀螺的玩具,稱為「千千」,是一種直徑四寸長的象牙製圓盤,當中有一個一寸長的細鐵釘,用手擰轉該鐵釘,使之尖立在桌面上旋轉。而「陀螺」一詞最早則出現於明朝,形狀略似今天的陀螺,不過並無鐵釘。

圖中這二個模樣實在不怎麼高明的老陀螺,可能是幾十年前,某個夏日午后,某個受街坊鄰里公認是「飯桶掛車輪」的猴死囝仔的閉門造車之作吧!

參考資料:
1.台灣文物風華─兔年台灣民俗文物大展專輯,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年。
2.中國時報92年8月20日C4版「做陀螺 享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