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8 23:16:33Wie

淺景深?景深思維的認知分享,模糊的背景不是唯一真理

(Canon EOS 50D+Tamrom A16F3.21/500ISO400M模式)

  基於攝影器材的進步,以及以往消費型相機因為感光元件之片幅小,而不容易構成散景或背景模糊的緣故,似乎「淺景深」變成許多人在添購攝影器材上追求的一個目標。剛好這幾天也在討論區看到有人發問相關的問題,仍是用力追求著「主體清楚,背景模糊」的照片,以往我總是將四大定則每次都逐一打上來回答,這次卻讓我發心想寫一篇這樣的文章,也方便以後的引用。

 

(Samsung NX100+kitF91/16050mm端,ISO320,機身上裁圖)

  廢話不多說,我在此仍是將所謂「四大定則」再次複習一次,接著提供關於數位單眼和消費型相機的景深運用的一點淺見:

 

1.感光原件(片幅)越大,景深越淺

2.光圈越大,景深越淺

3.焦段越長,景深越淺

4.對焦距離越近,景深越淺

 

這四點沒有什麼先後順序,但是如果完成條件能夠達到越多,自然淺景深的目的就越能夠輕易的表現出來。也就難怪,數位單眼總是能夠較輕易的得到模糊的背景,甚至某些鏡頭的特性,更是以「奶油散景」著稱,「二線性散景」偶爾會有不入流的情況,比誰「散」似乎也成了器材競爭的指標。只是,一味的背景模糊,真的是好事嗎?

(Canon EOS 50DF2.81/40ISO640)

  記得很久以前發生過兩個案例,算是讓我對景深的問題有了留意和啟發,一次和朋友在東海大學進行人像外拍時,當時的背景很單純且綠意盎然,我採用的是大光圈並且僅著重在人像。現在回想,真的是有浪費了好的背景,朋友當時提醒我:「要注意一下景深!背景很漂亮,不要白跑了這一趟!散掉了可惜。」另一次則是我曾經接過旅遊雜誌的case,算是菜的特約攝影師,某一次交件之後被資深前輩提醒:「我們是旅遊雜誌,注意水平線的拿捏,還有景深要夠,食物、風景都要稍微留意一下景深控制。

(Samsung NX100+kitF81/25020mm端,ISO200)

  上述兩個案例,部份是自己不夠細心,拍得出來也知道怎麼控制手上的器材,卻忽略掉該怎麼去掌握照片的用途和外景的機會。也讓我後來能夠漸漸去反省與觀察近期許多人拍各種主題時,景深的運用情況。只是較為敏感的時候,耳朵聽見一些入門玩家說著:「我要拍出有景深效果的照片。」多半仍是為了「淺景深」,而不是要真正「有景深」。時下也有些許的消費型相機,主打著以韌體修改的方式,達到「主體清楚,背景模糊」的效果,但我個人認為真實感、畫質方面仍是比不上以光學條件達到的淺景深。

(Samsung EX1F1.81/1500ISO80M模式+近拍小花)

  順道在此回答,消費型相機可否拍出淺景深?要看機種條件,但通常成功率較低,即使有大光圈可以使用,但因片幅實在太小,較不容易完成。通常依賴的是「近距離對焦」以及「望遠端」兩者的搭配使用,只單靠大光圈的話是不夠的。而上圖的案例,Samsung EX1,我所使用的是逆光的情況下,對焦距離非常靠近前面這片發黃的樹葉,將光圈開到最大,並且面對光源,故得到這樣的效果。

(Nikon D40x+kitF5.61/10055mm端,ISO1600)

  不知不覺還是破千字了,真怕這篇自己寫得認真,卻乏人問津。最後,在這邊提出一點有關食物拍攝時的景深迷思用來做總結…近來喜歡寫食記的朋友越來越多,但拍攝食物的效果每個人的掌握度卻有些許高下之分,我不敢說自己拍得多好,但稍微觀察到的重點也是跟景深有關。許多人會因為在室內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將光圈開大,但對焦距離同時也近的情況下對食物拍攝特寫,所獲得的結果就是可能一片披薩只剩下對焦區域是清楚的,反而有點失去要表現整份餐的重點。其實不妨以「整個畫面清楚」為目標,當作器材運用的參考,在構圖的同時也將拍攝後「何處清晰?何處模糊?」也加入思考的範圍,相信在細心運用下,一切都會變得較有彈性。

peacewalker 2018-11-19 18:05:59

謝謝臺長分享,【淺景深】是一門學問,過去我也犯了一味追求淺景深的迷思中。通過你的文章,總算建立了比較正確的認知了;多謝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