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6 20:33:13愛馬氏

受銜不授銜,人馬溝通之最佳境界也。

在馬場騎馬經常會聽到一些騎馬的專有名詞,有的一聽大概也就知道其意思,譬如說「半圈程」,也就是在一個標準的室內場,為一長方形,若在長方形較長那兩邊的中點切開,則大約可得兩個正方形,遶一個正方形騎乘則稱為「半圈程」,再譬如說那「蹄跡線」,就是沿著室內場的邊騎乘一圈,這馬匹所留下來的蹄印,很自然在地上會構成一圈的「蹄跡線」,諸如此類的這些專有名詞,只要想一想看一看應該都很容易理解,然,在這些專有名詞中就是這個所謂的「受銜」似乎不是那麼容易瞭解其意,而在實際騎乘的時候,這馬匹到底有沒有受銜,應該也是主觀的判斷,畢竟我們都不是馬匹,馬匹也是不能言語,焉知馬匹有沒有受銜, 這就如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所論,所以我們也只能從馬匹含著咬著口銜之運動行為表現判斷之,是否受銜了,故,這「受銜」與否是有一個理論解釋的專有名詞也。

受銜,從網路查得的資料,這受銜的英文應該是On The Bit,翻成中文就是「受銜」,顧名思義,從「受銜」的字面意義,應該就是馬匹「接受口銜」的意思,至於說那同音的「授銜」,應該是有授予頭銜之意,但我們也可以這樣硬ㄠ一下,「授予馬匹口銜的操控」,從騎手的觀點論之,這樣似乎也可說得通,只是不論是馬匹的「接受口銜」,或是騎手「授予馬匹口銜的操控」,也是都有進一步說明的必要,馬匹「接受口銜」的騎乘意義又如何?而又為何騎乘的時候我們是希望馬匹能夠「受銜」?也許我們是可以這樣推想,騎手騎在馬背之上,雙手持韁,而這韁繩的兩端分別接在一條口銜的兩端,看是幾環的口銜接法,騎乘的時候馬匹就是口含著這樣一條口銜在運動,我們是也可以這樣試試,拿一根筷子就如馬匹口含口銜那樣兩邊都接觸到嘴角,體驗一下當筷子兩端如口銜那樣被拉動的感覺,其實馬匹的口銜並非是一條,而是有兩小段在中間鐶接著,所以那口銜這樣的設計,應該是更為細致,主要是去分開來自兩邊韁繩操控的力量,各自獨立,就不像我們含著筷子那樣,一邊往後拉,則另外一邊會往前移,但沒關係,這口含筷子是可幫助我們感受一下那馬匹含著口銜接受來自韁繩兩端的操控力量,那種感受會是怎樣?會痛嗎?還是蠻好玩的?可學馬匹吸口銜吸看看,是不是怕口銜掉了才吸?

我們是可以這樣想像,當馬匹含著口銜很輕鬆愉快地在運動之時,對於馬背上的騎手透過韁繩傳達到口銜的力量完全接受並依照騎手下達的指令運動,在這種狀況之下,就可稱為「受銜」,這馬匹完全「接受口銜」的操弄指令,騎手怎麼操控馬匹就怎麼運動,完全的服從性,反之,當我們騎在馬背之上,這韁繩的操控,太鬆無接觸或太緊限制不當,甚至於突然之間強力拉韁繩,還有騎在馬背之上重心不穩姿勢不正而破壞馬匹運動的平橫,這些都會造成馬匹運動的不舒服,這動物都是這樣,反應很直接,不舒服就是不舒服,沒有說忍耐一下的道理,所以當馬匹的運動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會想盡辦法逃避,對韁繩的操控根本就是不理睬,這時就會出現奇奇怪怪的壞動作一大堆,包括甩頭,扯韁繩,這就是「抗韁」,所以,這「受銜」的騎乘意義可以這樣看,當馬匹以各種標準的步伐運動,其運動的姿勢也正確完美,這時馬匹乃「心甘情願」絕對服從接受來自韁繩兩端的指令,這一切當然是看騎手的騎技而「受銜不授銜」?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受銜」乃人馬溝通之最佳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