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3 17:04:02啟
關於悲劇
最近一直下雨。梅雨季持續了一段時間,被偷去時間的憂鬱天色,從一日的尾聲開始而結束,像人生走到盡頭處仍然要面對的困境,無逃脫的一天。近來我竟妄想將時間暫停,不是時間不夠用,而是想要從流動不止的生命中抽離,呼吸一口氣,做好心理建設,好繼續下去。當然這永遠不能成真,只是我覺得疲倦與無可挽回。
六月開始了,我總喜歡在一個月分的開始在記事本上做整頓自己的動作。四月五月太過靡爛,六月要開始戒掉電視做一些我把它們歸類成應該要做的事。又要踏入不斷的循環中不知何時方可停下腳步。一轉眼六月三日,彷彿第一個禮拜又將過去,預訂的計劃好像又將失敗。
在中興的文批課快上完了。現在上到悲劇。感觸良多。簡介一下悲劇發展史。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悲劇,叫做「命運悲劇」,是人與神相抗衡所產生的悲劇,也是所謂悲劇的古典美學。佛洛伊德有名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就是從伊底伯斯王弒父戀母的故事中產生,這個故事 是命運悲劇的一個好例子。人無法與命運抗衡當然是無法選擇註定的悲劇。第二階段是莎士比亞時期的悲劇,又叫做「性格悲劇」,由強烈符號性、面具性,大奸大惡大忠大烈所產生的悲劇,具有浪漫色彩,衝突強烈。悲劇的產生由第一階段的「神(命運)」退位成「人(性格)」,人性開始受到考驗,引誘、試探而產生了悲劇。如羅密歐與茱麗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馬克白、奧賽羅、李爾王)皆是如此。最後一個階段是最靠近現代的「社會悲劇」,又叫做「小人物悲劇」,是由人面對社會此一客體存在產生的現代困境。由於文明帶動資本主義,使人類在其中喪失自我,集體意識型態取代個人意識,「價格取代價值」(這句話令我心痛了好久),小人物喪失了抗爭的力量與意願,只能「逆來順受不得不屈辱而故作鎮靜的存活下去」。沒有尊嚴的小人物性格。這也可拿魯迅曾經說過的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來印證其悲。整個悲劇發展使正好也可以看成是「人類意志抗衡史(淪亡史)」。光看到這些,就像在看一齣悲劇一樣。
再來是各家悲劇。第一個是「黑格爾悲劇」(倫理悲劇),是種陷於兩難的悲劇,也是人類從古至今、只要人生在世都無法解決的悲劇。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工作與自由、愛情與親情、忠與孝之類,兩個都是善的,但是無法兩全。黑格爾說「文學是帶有缺陷的哲學」,文學描寫的是人,哲學則是純粹理論,理論是由時間與歷史長河磨礪之下而得的晶瑩剔透渾圓光澤的寶石,人生在漫漫歷史之下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石頭或寶石是分不出來的。
黑格爾悲劇讓我想到前陣子看到的電影「命運決勝點」可印證,在面對法律與親情之間,最後的結果是自我毀滅。老師也提了一個鹿橋的「人子」為例,那是一個更具有寓言性的故事。一個六歲小王子為了成為國王和一個法師去修行,以分辨善惡。某天他們行經一戶有錢人家門口,看見管家對來乞討的兩個孩童不但不給它們食物還惡言惡語將他們趕走,小王子看見,把手搭上劍,但被法師以眼神制止。後來法師以樹枝變出一模一樣的情境問小王子如何處理,小王子便把管家殺掉,把自己的糧食與金錢分給孩子。後來六年的修行時間已到,他們乘船回國。途中法師一直在睡覺,而船夫則似笑非笑的看著小王子,並跟他說,彼岸之惡是此岸之善,此岸之善是彼岸之惡,說完之後便跳進水裡消失了。回國之後小王子面臨的是最後一個考驗,通過之後就可以成為國王。霎時只見法師將自己變成兩半,在小王子身邊繞圈子,並告訴他,把其中認為是惡的砍死。(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課堂上有較多人說他兩個都不會砍,也有人說他兩個都砍,還有一個說要把兩個黏起來。)後來小王子並沒有下手,所以法師就把小王子砍成兩半。兩半的小王子慢慢坐下,乘著雲,消失在空中。
不選擇的結果就是自我毀滅。莊子曾說「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在普遍認知的善惡之外其實更常面臨的是意識形態的善惡,也是相對的善惡,在更高一個層次則是宗教層次的善呃,是絕對的善,是無法在人世中實現的。老師舉了個好例子:當蚊子叮你時,你能為了蚊子的生命而不殺了它嗎?絕對的善、宗教的善必定會走向自我犧牲。
再來第二家悲劇是叔本華的「盲目意志(意欲;will)的悲劇」,第三家是尼采的「(生命)美學的宴饗」是的悲劇,也就是被創造的悲劇。(其書名為「悲劇的誕生」,作家要有日神阿波羅的關照與酒神戴奧尼索斯的癲狂。)
昨天看的陳映真的小說「我的弟弟康雄」可以由小人物悲劇來看。但我感觸的是,「富裕能毒殺許多細緻的人性」但「貧窮是最大的罪惡,它使人不可免的,或多或少流於卑鄙齷齪」。精神上的關照在這個物質時代裡究竟代表著什麼?是孤傲的懷舊、故作清高的睥睨,或只是文中父親所說的「小兒病」、沒事空虛得「為賦新辭強說愁」?在古典悲劇隱沒的今日,古人對精神的追求在今日生存之下凡事都成自尋煩惱時,究竟是一種奢侈的品味,不合時宜的吟哦;還是其實眾人渴望但無奈的象徵?
今天整整兩堂課都在下雨,一直麻雀被困在教室裡直到快下課了才找到出口飛出去。我仍在雨中走著,不再與誰擦身而過。
六月開始了,我總喜歡在一個月分的開始在記事本上做整頓自己的動作。四月五月太過靡爛,六月要開始戒掉電視做一些我把它們歸類成應該要做的事。又要踏入不斷的循環中不知何時方可停下腳步。一轉眼六月三日,彷彿第一個禮拜又將過去,預訂的計劃好像又將失敗。
在中興的文批課快上完了。現在上到悲劇。感觸良多。簡介一下悲劇發展史。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悲劇,叫做「命運悲劇」,是人與神相抗衡所產生的悲劇,也是所謂悲劇的古典美學。佛洛伊德有名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就是從伊底伯斯王弒父戀母的故事中產生,這個故事 是命運悲劇的一個好例子。人無法與命運抗衡當然是無法選擇註定的悲劇。第二階段是莎士比亞時期的悲劇,又叫做「性格悲劇」,由強烈符號性、面具性,大奸大惡大忠大烈所產生的悲劇,具有浪漫色彩,衝突強烈。悲劇的產生由第一階段的「神(命運)」退位成「人(性格)」,人性開始受到考驗,引誘、試探而產生了悲劇。如羅密歐與茱麗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馬克白、奧賽羅、李爾王)皆是如此。最後一個階段是最靠近現代的「社會悲劇」,又叫做「小人物悲劇」,是由人面對社會此一客體存在產生的現代困境。由於文明帶動資本主義,使人類在其中喪失自我,集體意識型態取代個人意識,「價格取代價值」(這句話令我心痛了好久),小人物喪失了抗爭的力量與意願,只能「逆來順受不得不屈辱而故作鎮靜的存活下去」。沒有尊嚴的小人物性格。這也可拿魯迅曾經說過的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來印證其悲。整個悲劇發展使正好也可以看成是「人類意志抗衡史(淪亡史)」。光看到這些,就像在看一齣悲劇一樣。
再來是各家悲劇。第一個是「黑格爾悲劇」(倫理悲劇),是種陷於兩難的悲劇,也是人類從古至今、只要人生在世都無法解決的悲劇。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工作與自由、愛情與親情、忠與孝之類,兩個都是善的,但是無法兩全。黑格爾說「文學是帶有缺陷的哲學」,文學描寫的是人,哲學則是純粹理論,理論是由時間與歷史長河磨礪之下而得的晶瑩剔透渾圓光澤的寶石,人生在漫漫歷史之下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石頭或寶石是分不出來的。
黑格爾悲劇讓我想到前陣子看到的電影「命運決勝點」可印證,在面對法律與親情之間,最後的結果是自我毀滅。老師也提了一個鹿橋的「人子」為例,那是一個更具有寓言性的故事。一個六歲小王子為了成為國王和一個法師去修行,以分辨善惡。某天他們行經一戶有錢人家門口,看見管家對來乞討的兩個孩童不但不給它們食物還惡言惡語將他們趕走,小王子看見,把手搭上劍,但被法師以眼神制止。後來法師以樹枝變出一模一樣的情境問小王子如何處理,小王子便把管家殺掉,把自己的糧食與金錢分給孩子。後來六年的修行時間已到,他們乘船回國。途中法師一直在睡覺,而船夫則似笑非笑的看著小王子,並跟他說,彼岸之惡是此岸之善,此岸之善是彼岸之惡,說完之後便跳進水裡消失了。回國之後小王子面臨的是最後一個考驗,通過之後就可以成為國王。霎時只見法師將自己變成兩半,在小王子身邊繞圈子,並告訴他,把其中認為是惡的砍死。(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課堂上有較多人說他兩個都不會砍,也有人說他兩個都砍,還有一個說要把兩個黏起來。)後來小王子並沒有下手,所以法師就把小王子砍成兩半。兩半的小王子慢慢坐下,乘著雲,消失在空中。
不選擇的結果就是自我毀滅。莊子曾說「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在普遍認知的善惡之外其實更常面臨的是意識形態的善惡,也是相對的善惡,在更高一個層次則是宗教層次的善呃,是絕對的善,是無法在人世中實現的。老師舉了個好例子:當蚊子叮你時,你能為了蚊子的生命而不殺了它嗎?絕對的善、宗教的善必定會走向自我犧牲。
再來第二家悲劇是叔本華的「盲目意志(意欲;will)的悲劇」,第三家是尼采的「(生命)美學的宴饗」是的悲劇,也就是被創造的悲劇。(其書名為「悲劇的誕生」,作家要有日神阿波羅的關照與酒神戴奧尼索斯的癲狂。)
昨天看的陳映真的小說「我的弟弟康雄」可以由小人物悲劇來看。但我感觸的是,「富裕能毒殺許多細緻的人性」但「貧窮是最大的罪惡,它使人不可免的,或多或少流於卑鄙齷齪」。精神上的關照在這個物質時代裡究竟代表著什麼?是孤傲的懷舊、故作清高的睥睨,或只是文中父親所說的「小兒病」、沒事空虛得「為賦新辭強說愁」?在古典悲劇隱沒的今日,古人對精神的追求在今日生存之下凡事都成自尋煩惱時,究竟是一種奢侈的品味,不合時宜的吟哦;還是其實眾人渴望但無奈的象徵?
今天整整兩堂課都在下雨,一直麻雀被困在教室裡直到快下課了才找到出口飛出去。我仍在雨中走著,不再與誰擦身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