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3 13:21:50啟
讀書有感
讀三O年代共產小說時,突然想到現今政治問題。選舉將至,傳單也多了起來,但都是抹黑對方,但現在,沒看到候選人的政見究竟是什麼。政治已不在是理智的事,似乎變成扮家家酒一般,你跟我好所以我跟你是一國的,你討厭他所以我也要討厭他;再高檔一點就像是三角戀愛的情敵關係了,略施小技巧,為了真愛才不管卑不卑鄙,得到了愛人的心我的存在才有意義。
當時有一批左派作家,丁玲、蕭軍等,早先嚮往馬克思主義描繪下的烏托邦,因為當時的中國滿是封建下的腐敗與軍閥掌權下殘酷的對待,造成無產階級痛苦不堪,這些作家有的是強烈的愛國心與人道立場,於是投向支持無產階級革命的共產黨,以文學做為宣傳工具(此時投向政治以改革社會已經比文學本身重要了),寫了不少共產主義小說。但夏志清說的沒錯,這些小說只是平板的表現無產階級的群像,一種「代表性」的群像,並沒有深入到人物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層面,人物扁平,情節大同小異,但卻很符合一種做為「洗腦」用的宣傳意義。
當然這樣的小說,有其時代意義,但卻沒有文學性,以致於在「歷史」成為歷史之後,只能是史料而非好的文學作品。(所以我以為好的文學作品關注的是真實共通的人性,那種永遠無法「被解決」的問題)
當他們去到延安之後,對當時共黨統治下的延安,無產階級的生活竟比國民政府統治下更為悲慘,開始質疑所信奉的共產主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於是他們開始在報上發表一些軟性的批評文章,漸漸的變成一個非自組性的團體,共黨也發現這股共產主義內部反抗的聲音,基於政權的鞏固,即使這些「良心發現」的聲音有些為了自保仍然選擇詢服,但共黨仍將他們執意抹黑成左派裡的黑色右派,將他們清了。
由「共產」對照現今「民主」,是否有一些相似之處呢?共產是為了反封建軍閥而產生的,現在的民主是在國民黨的迫害下所產生的,一開始都是一則美麗的神話,最初的立意都是為了解救極權非人性對待下,痛苦的聲音。但當共產發展成一個團體,有領袖,有階級之後,當他們脫離了痛苦的環境開始享受到階級所能得到的甜美的果實之後,他們也就步上了當時他們所反對的資產階級的後塵。這也許可稱做一種「革命而來的政權」一種歷史的共通性。明朝的歷史也是以農民起義始,農民起義終,若從史觀來看也許可以有此結論,但歷史構成的因素十分複雜,以至於時代中的人並不以為自己正在重蹈覆轍。
現在的「民主」是否也是如此?早年民進黨為了美麗島事件傷痕累累、為了國民黨不合理對待(甚至可說是殘酷)下的民眾反抗,這是人道主義值得讚許的行為,但當他們擁有政權之後,在權力的環境下,這幾年民主漸漸變成了一種「宣傳的」「號召的」工具(如同馬克思主義之於共產烏托邦),任何事情只要套上民主、套上歷史傷痕便可以被合理化,這不就像是共產文學中盲目塑造共產主義之下典型的人物情節,卻絲毫沒有考慮不同時空下所產生的社會及人物的心理生理,但當時此種宣傳小說的成功,也可以對照民進黨用早年國民黨迫害下產生的民主,使民眾產生同理心,進而造成一種意識形態。(父母聽祖父母恐怖的敘述,再對子女說)不過現在,也許像是明朝末年下的農民,民眾漸漸發現不對勁,國民黨也開始利用這股不滿,想要搭順風車了。在姜貴的小說《旋風》中,有許多人物根本不明白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為何,只是搭著這股順風車的投機分子,當然現今的環境與彼時不可同日而語,但細細看來還真有些相似之處。
老實說,在時代中,在電視報紙天花亂墜的報導中,我也很難說我看見得是否是真的。不過起碼能對現象做一些反思,也不為是讀書的好處之一了。
當時有一批左派作家,丁玲、蕭軍等,早先嚮往馬克思主義描繪下的烏托邦,因為當時的中國滿是封建下的腐敗與軍閥掌權下殘酷的對待,造成無產階級痛苦不堪,這些作家有的是強烈的愛國心與人道立場,於是投向支持無產階級革命的共產黨,以文學做為宣傳工具(此時投向政治以改革社會已經比文學本身重要了),寫了不少共產主義小說。但夏志清說的沒錯,這些小說只是平板的表現無產階級的群像,一種「代表性」的群像,並沒有深入到人物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層面,人物扁平,情節大同小異,但卻很符合一種做為「洗腦」用的宣傳意義。
當然這樣的小說,有其時代意義,但卻沒有文學性,以致於在「歷史」成為歷史之後,只能是史料而非好的文學作品。(所以我以為好的文學作品關注的是真實共通的人性,那種永遠無法「被解決」的問題)
當他們去到延安之後,對當時共黨統治下的延安,無產階級的生活竟比國民政府統治下更為悲慘,開始質疑所信奉的共產主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於是他們開始在報上發表一些軟性的批評文章,漸漸的變成一個非自組性的團體,共黨也發現這股共產主義內部反抗的聲音,基於政權的鞏固,即使這些「良心發現」的聲音有些為了自保仍然選擇詢服,但共黨仍將他們執意抹黑成左派裡的黑色右派,將他們清了。
由「共產」對照現今「民主」,是否有一些相似之處呢?共產是為了反封建軍閥而產生的,現在的民主是在國民黨的迫害下所產生的,一開始都是一則美麗的神話,最初的立意都是為了解救極權非人性對待下,痛苦的聲音。但當共產發展成一個團體,有領袖,有階級之後,當他們脫離了痛苦的環境開始享受到階級所能得到的甜美的果實之後,他們也就步上了當時他們所反對的資產階級的後塵。這也許可稱做一種「革命而來的政權」一種歷史的共通性。明朝的歷史也是以農民起義始,農民起義終,若從史觀來看也許可以有此結論,但歷史構成的因素十分複雜,以至於時代中的人並不以為自己正在重蹈覆轍。
現在的「民主」是否也是如此?早年民進黨為了美麗島事件傷痕累累、為了國民黨不合理對待(甚至可說是殘酷)下的民眾反抗,這是人道主義值得讚許的行為,但當他們擁有政權之後,在權力的環境下,這幾年民主漸漸變成了一種「宣傳的」「號召的」工具(如同馬克思主義之於共產烏托邦),任何事情只要套上民主、套上歷史傷痕便可以被合理化,這不就像是共產文學中盲目塑造共產主義之下典型的人物情節,卻絲毫沒有考慮不同時空下所產生的社會及人物的心理生理,但當時此種宣傳小說的成功,也可以對照民進黨用早年國民黨迫害下產生的民主,使民眾產生同理心,進而造成一種意識形態。(父母聽祖父母恐怖的敘述,再對子女說)不過現在,也許像是明朝末年下的農民,民眾漸漸發現不對勁,國民黨也開始利用這股不滿,想要搭順風車了。在姜貴的小說《旋風》中,有許多人物根本不明白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為何,只是搭著這股順風車的投機分子,當然現今的環境與彼時不可同日而語,但細細看來還真有些相似之處。
老實說,在時代中,在電視報紙天花亂墜的報導中,我也很難說我看見得是否是真的。不過起碼能對現象做一些反思,也不為是讀書的好處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