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0 01:29:53啟
靜止的寂寞-試評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
這篇文章很短,全篇收錄如下:
〈靜止在樹上的羊〉
我印象中的動物園是「圓山動物園」。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到動物園,那天應該不是假日,因為園內幾乎沒有遊客。記不得為什麼去,也記不得是否和別人同去的。
那天冷清的園區令人難忘,四處是灰灰的石頭和天空,找不到特別想看的目標,除了一隻白色的山羊。我從遠遠的地方發現牠站在一根橫斜的樹幹上,像是剛剛才在陳列館裡看見的標本被人放到樹上去的。我走近去看牠,牠的眼睛眨動了一下。
我不知道這個記憶是否真實,隨著回想距離的拉長,記憶中的景物不是漸漸變淡,而是慢慢靜止,不再移動,直到景幕中的我也變成了一個標本。樹上的羊依然文風不動,像是靜止在半空中的一個白色問號。
當我和山羊都固定了以後,周圍的景物又開始轉動起來。
-摘自《靜止在-最初與最終》,袁哲生著,寶瓶文化出版,二零零四年。
這篇文章最先收錄在袁哲生的第一本小說集《靜止在樹上的羊》,然而從文章的結構來看,它並沒有情節,全篇只呈現一個場景,這在他那篇得到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受到張大春賞識的〈送行〉中也可以見到。因為沒有情節,使這個場景被獨立於時間的流動之外,獨立於世界之外,產生出被遺棄的寂寞。
從小說開始,作者使用許多獨立、看似毫無關連的事物,一件一件慢慢放進這個場景中。「我」去了和印象中不同、因冷清而感到陌生的「動物園」,「灰灰的石頭和天空」並不是去動物園該注意的主角,最後是「山羊」與「樹幹」。這些「物品」都在同一個場景,但是卻都不是絕對應該存在的,像是路邊的某棵行道樹,其實是不是那顆樹都無所謂,即使我們常常經過,但卻不曾熟悉過。這些存在卻不相互關聯的「物品」同在一個場景中產生了一種陌生疏離的感覺。
如果物品存在的陌生是構成整篇小說的經線,那被靜止、孤立在現實時間之外的「時間」就是緯線,兩者交織成做為小說背景的大片寂寞。
整篇小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點,開始時緩緩在過去的時間中漂流,作者憶起動物園的一幕,這時小說似乎是存在於過去的時間中,但他記不得「為什麼去」、「是否和別人同去」,這時的時間慢慢從現實時間中所定義的過去中浮起,開始漂流,「直到景幕中的我也變成了一個標本。樹上的羊依然文風不動,像是靜止在半空中的一個白色問號。」這時小說中的時間以獨立於現實時間之外,變成一種孤立的靜止狀態,不存在於現實之中,也不存在作者的回憶之中,他質疑回憶的真實性,打上問號將回憶半遺棄/被遺棄的做成了孤零零的標本/屍體,人死後失去生者的時間,也許連回憶也失去了,是不是最最寂寞的事呢?
作者又任意在靜止的時間旁邊放上一個時鐘,或撥弄場景裡非普遍真實的時間,提醒這個也許曾經存在回憶裡的場景,被現實世界、流動的時間孤立的事實。「我走近去看牠,牠的眼睛眨動了一下」作者曾經試圖使場景中的時間流動,藉此與普遍的現實重疊,但馬上又說他不確定回憶的真實性將場景推離普遍現實。最後他直接讓獨立的「我」與「山羊」靜止在現實時間之中,將對比之下的孤立顯示得極其明顯,在讀完最後一句之後,更高濃度的寂寞才隨著句點瀰漫出來,將正在閱讀的人靜止在寂寞之中。
〈靜止在樹上的羊〉
我印象中的動物園是「圓山動物園」。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到動物園,那天應該不是假日,因為園內幾乎沒有遊客。記不得為什麼去,也記不得是否和別人同去的。
那天冷清的園區令人難忘,四處是灰灰的石頭和天空,找不到特別想看的目標,除了一隻白色的山羊。我從遠遠的地方發現牠站在一根橫斜的樹幹上,像是剛剛才在陳列館裡看見的標本被人放到樹上去的。我走近去看牠,牠的眼睛眨動了一下。
我不知道這個記憶是否真實,隨著回想距離的拉長,記憶中的景物不是漸漸變淡,而是慢慢靜止,不再移動,直到景幕中的我也變成了一個標本。樹上的羊依然文風不動,像是靜止在半空中的一個白色問號。
當我和山羊都固定了以後,周圍的景物又開始轉動起來。
-摘自《靜止在-最初與最終》,袁哲生著,寶瓶文化出版,二零零四年。
這篇文章最先收錄在袁哲生的第一本小說集《靜止在樹上的羊》,然而從文章的結構來看,它並沒有情節,全篇只呈現一個場景,這在他那篇得到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受到張大春賞識的〈送行〉中也可以見到。因為沒有情節,使這個場景被獨立於時間的流動之外,獨立於世界之外,產生出被遺棄的寂寞。
從小說開始,作者使用許多獨立、看似毫無關連的事物,一件一件慢慢放進這個場景中。「我」去了和印象中不同、因冷清而感到陌生的「動物園」,「灰灰的石頭和天空」並不是去動物園該注意的主角,最後是「山羊」與「樹幹」。這些「物品」都在同一個場景,但是卻都不是絕對應該存在的,像是路邊的某棵行道樹,其實是不是那顆樹都無所謂,即使我們常常經過,但卻不曾熟悉過。這些存在卻不相互關聯的「物品」同在一個場景中產生了一種陌生疏離的感覺。
如果物品存在的陌生是構成整篇小說的經線,那被靜止、孤立在現實時間之外的「時間」就是緯線,兩者交織成做為小說背景的大片寂寞。
整篇小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點,開始時緩緩在過去的時間中漂流,作者憶起動物園的一幕,這時小說似乎是存在於過去的時間中,但他記不得「為什麼去」、「是否和別人同去」,這時的時間慢慢從現實時間中所定義的過去中浮起,開始漂流,「直到景幕中的我也變成了一個標本。樹上的羊依然文風不動,像是靜止在半空中的一個白色問號。」這時小說中的時間以獨立於現實時間之外,變成一種孤立的靜止狀態,不存在於現實之中,也不存在作者的回憶之中,他質疑回憶的真實性,打上問號將回憶半遺棄/被遺棄的做成了孤零零的標本/屍體,人死後失去生者的時間,也許連回憶也失去了,是不是最最寂寞的事呢?
作者又任意在靜止的時間旁邊放上一個時鐘,或撥弄場景裡非普遍真實的時間,提醒這個也許曾經存在回憶裡的場景,被現實世界、流動的時間孤立的事實。「我走近去看牠,牠的眼睛眨動了一下」作者曾經試圖使場景中的時間流動,藉此與普遍的現實重疊,但馬上又說他不確定回憶的真實性將場景推離普遍現實。最後他直接讓獨立的「我」與「山羊」靜止在現實時間之中,將對比之下的孤立顯示得極其明顯,在讀完最後一句之後,更高濃度的寂寞才隨著句點瀰漫出來,將正在閱讀的人靜止在寂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