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3 17:02:34

傲慢

自己十分傲慢。墮落的話也有一種睥睨世人的窮酸的傲慢,自卑的話也有一種奴性的傲慢。總是要經過說服才能好好放下捍衛在前的傲慢,放下和傲慢相輔相成的偏見,才有可能真的看到別人的好,自己的差。

成見是很要不得的,然而我卻很難去質疑眼見為憑這句話,縱使了解自己所見只是冰山一角,還是要在夜晚閉上眼之後將解剖刀朝向自己,把內在洗了又洗,然而普世價值仍深植體內,矛盾之下往往骨肉相刺,血肉模糊。

出淤泥而不染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了,畢竟蓮也是長在土中的,就算外人看來清麗潔白,那骨子也是吸收著淤泥中的養分,一寸一寸的長起來的,因此真要把世俗經驗價值洗個清靜真要如哪吒剔骨削肉那般才可能成功了。

但不能與之共存嗎?智顗說,佛也有惡性,但不會隨之增長,只為了展現給世人使其明瞭惡性。乩童在附身時對我說過,心不可隨境轉化,要心來轉境才適。無法與之共存之因,即我仍只是一介凡人,活在社會中始終會被影響。

聽老宋與阿弟說起夢蝶這齣戲,當田氏死亡莊子擊瓦而歌時本應是豁達的,但吳興國先生卻敲出陣陣哀傷。難道莊子其實是強使自己豁達的?而莊子本來就是個有七情六慾之人。當然莊子如何,是各說各話的,言語不足信,與言語有同樣溝同傳達性質的文字當然也可以各自被解讀。牽動人心的因素太多了,環環相扣,細細交織,越想掙脫越是拉扯的勒出傷痕處處。

豁達,也許是肉身到不了的烏托邦。
2007-12-26 12:55:46

恩...我以為的豁達正是這樣。就是一種不斷的循環。每階段當然也不同的蔽障,當我回頭看清從前的蔽障時,自己就深陷在當時的蔽障,因為經驗只累積到看清從前而以。這也許是一種漸悟,若置身事外來看,我終究要一直存在於這種循環之中,而想尋求解脫了。那解脫應該是頓悟吧。當我不在尋求解脫而超然的看待一切,就是我所指全然的豁達。(也許是不該用豁達這個字,我也不確定是否合宜)在我看來,只有得道之人才能達到。就我看來,你我所說是有重疊的。
我現在所想應該是受到最近我正在讀佛學部分的思想史的關係吧,只是吸收消化,並沒有真正變成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確定我所言是否正確。
那豁達世界非常誘人,所以我就陷入了追求的迷思了。

Ting 2007-12-25 16:03:28

我不太懂你的意思,全然的豁達不就是每個一時的豁達累積起來的嗎?要到達孔子所說「隨心所欲不踰矩」的豁達狀態,不就是要歷經許多個沉陷、迷惘然後突破蔽障然後在那個層次裡的豁達來臨,再然後進到下個層次的沉陷、迷惘.....如此循環,等累積到某種程度,就能在俗世之間「隨心所欲不踰矩」,這麼說來,其實沒有所謂的「全然的豁達」,只是一種比較級,看跟誰比,像從我們的角度看莊子,就覺得他是隨心所欲不踰矩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迷惘.....就如我們感覺輕靈自在的莊子,應該也是這樣的吧!有些枷鎖並不會因為你明白、想通、感悟到某些道理,而不再纏上身,思想只是把那個突破壁障後的意境、心理感受描寫出來,然後告訴我們有那種世界,我們不需汲汲營營於眼前,大概就是這樣而已吧!

2007-12-24 18:36:52

又,我不同意另一半的原因,我以為只有真正得道之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豁達。有時一時的豁達我想是另一種不同的蔽障。
豁達很平凡,這點我倒是同意的。

我現在深陷蔽障之中,嘗試無視於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