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30 15:56:32靈師姐

曹植與《洛神賦》

  曹植字子健,曹丕之弟<<因文壇上到現在還在爭論曹植到底是曹操﹝共有廿五個@@a﹞之幾子,一說五,一說七,我說亂=..=
  生於192年,225年被封為陳王,卒於232年。跟曹丕是同母,卞氏生有丕、彰及植三子。
  曹植在文壇上的成就向來都是大家的焦點所在,其文辭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我有點認為裡面有著大家的同情分,皆因歷來對落魄者會有悲憫之心,其文辭以曹操的死為分水嶺。雖有才情卻持才傲物,實非繼承大統之首選。
  《七步成詩》在《三國誌》並沒有記載,最早自出南朝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篇》,內容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計。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經《三國演義》所渲染,廣為人識,而內容有所改動「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意唷,古人的「步」是左腳邁一步﹝叫「跬」﹞、右腳又邁一步。古時講的「一步」即為現在說的兩步。

  在曹植的愛情中,人們付予了他的神化感情,這是立基於其作品《洛神賦》。而他喜歡甄氏的事,源於《洛神賦》被收入《文選》第十九卷的情類時,並附上李善作注的一個故事:「魏東阿王﹝即曹植﹞,漢末求甄逸女﹝即甄氏﹞,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這就是曹植跟甄氏之間最初的愛情故事。但可信嗎?_?
  後世皆斥這段說詞極妄為,而清人胡克家《文選考異》認為,李善並沒注此記,只是後世小說的《感甄記》,以載入簡中,宋人尤延之﹝袤﹞刻《文選》時誤取而已,因《文選》之「袁本」及「茶陵本」皆無這段注。
  翻一下《三國誌》,甄氏生於漢光和五年﹝182﹞,而曹植生於漢初平三年﹝192﹞,即甄氏大植有十年之多。而曹操破鄴城時﹝204﹞,植只有十二年,怎可能向甄氏求親。《三國誌.魏志‧卷五‧文昭甄皇后傳》清楚指出,在曹丕攻破鄴城時,看到甄氏的美,就娶了她。
  《洛神賦》寫於文帝黃初四年﹝223年﹞,以古時君君臣臣之嚴格,同丕一直想殺他之因,植怎敢冒此大險。其寫作動機在中國文學很清楚標明,只是植藉洛神自諭,寄託自己的理想,希望能一展抱負而已。
  他的五言詩《贈白馬王彪》亦是這年完成,是國中生必讀之篇=..=

  假如《洛神賦》前名為《感甄賦》,古時「甄」「鄄」互通,《魏志》中提到「黃初三年,立植為鄄城王」所謂感甄只為鄄城之鄄誤,當然會問為何要感鄄呢?
  在《三國誌.卷十九.魏書十九.陳王傳》指出,早年曹操愛曹植之才情,但曹操令他留守鄴城時,植竟行為放任,飲酒作樂,當曹操回來後,世子之名就給了曹丕。
  雖這樣,曹操還對植抱有希望,建安二十二年時,增加植的食邑﹝升職喔﹞,但植竟乘車行馳道中,犯了大忌,又開司馬門出,激怒曹操。楊修被殺後,植內心常不安,但建安二十四年時,曹仁被關羽所圍,曹操以植為南中郎將,欲救曹仁,但植醉不能受命。此後,曹族才對植失去信心。
  曹氏兩兄弟早在爭奪世子時就有矛盾,而植的為人在曹府中、朝中都得不到支持,滿朝文武、侍從文官、外藩大將可沒人聽他的話,在沒人、沒勢力、沒支持的情況下,加上爭奪世子失敗,更加憤憤不平。怨憤更多,曹操有給他機會,但他沒把握。
  丕代漢即位後,植成為諸侯,遠離京師。植竟哭丕代漢,丕對他的不滿、猜忌可想而知。黃初二年﹝221年﹞,監國使者灌均希上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按法理應被定罪,不是太后求情,豈止貶為爵安鄉侯能了,同年也改封鄄城侯;黃初三年立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四年奉詔朝京,丕連話都不想跟植說,還想殺他。在這種情況下,怎可能如小說家所說的「示枕」、「令太子留宴飲」呢﹗不覺得奇怪嗎?
  植雖屢次上書,欲一展抱負,卻也憤恨不止,這也造成曹氏父子對他更加不滿,在十一年內三徒都城,最後得了抑鬱病,四十一歲那年就病死了。

  ps:建安為漢獻帝之年號,其時操縱政治者全為曹操,而當時的文學領袖皆為曹家人,著名的七位詩人大都死於建安年間,故其時稱為「建安文學」。「建安七子」是王粲﹝字仲宣﹞、陳琳﹝字孔璋﹞、徐幹﹝字偉長﹞、劉楨﹝字公幹﹞、應瑒﹝字德璉﹞、孔融﹝字文舉﹞、阮瑀﹝字元瑜﹞。其時還有三祖陳王唷,即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及陳思王曹植。
《洛神賦》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此賦。其辭曰:
  余從京城,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頃,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骸,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腹如束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弗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靄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乎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又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乎,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震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余兮,指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欺我兮。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言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以徬徨。神光離合,乍陽乍陰。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遝,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湘南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 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乎若神。凌波微步,羅韈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嶺,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神人之道殊兮, 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捨,悵神霄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附上《三國誌‧魏志‧卷五‧文昭甄皇后傳》
  文昭甄皇后,中山無極人,明帝母,漢太保甄邯後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歲失父。
(ps:邯有三男五女,甄最幼)
  後天下兵亂,加以饑饉,百姓皆賣金銀珠玉寶物,時后家大有儲谷,頗以買之。后年十餘歲,白母曰:「今世亂而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璧為罪。又左右皆饑乏,不如以谷振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舉家稱善,即從后言。
(ps:甄氏十四歲時,其二兄儼去世,留下寡嫂侄子,甄氏數諫母要善待其嫂如女)
  建安中,袁紹為中子熙納之。熙出為幽州,后留養姑。及冀州平,文帝納后於鄴,有寵,生明帝及東鄉公主。
  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鄴。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後、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
  明帝即位,有司奏請追謚,使司空王朗持節奉策以太牢告祠於陵,又別立寢廟。
(ps:案謚法:「聖聞周達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宜上尊謚曰「文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