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9 00:08:54鯨鯨
一個民間臨時組織與一本詩論集的誕生--序《咖啡還未喝完》
【官方版本:詩研社緣起及活動流水帳】
詩研社的全稱是現代詩研讀社,大約是2003年中吧,幾個人通了一連串集體電郵,草擬了簡單的章程,便正式成立了。它也有「宗旨」:「本社旨在推廣現代詩閱\讀,定期舉辦讀詩會。有感於本地詩歌朗誦會多以一眾詩人輪番朗讀詩歌的形式舉行,詩人與讀者之間欠缺較理想而深入的溝通渠道,希望藉舉辦詩人的個人詩會,拓展較深較廣的討論空間。」也有「特色」:「讀詩會每月由輪任的主持人邀請一位詩人及評論者,嘗試以各種可能的詩學話語,不同的論述和研讀方法,輔以盡可能全面的資料纂輯,與讀者一同討論作品--既為寫詩的人尋找讀者,也為讀詩的人尋找寫者。」也有「成員」:小西、湯禎兆、陳智德、袁兆昌和我。
詩研社辦了九次詩會,由2003年9月起,基本上定於每月最後一個周末舉行,偶爾因應實際情况略作調動,具體流程和分工如下:
舉辦日期 時間 詩人 策劃/主持
28/09/2003 2-4pm 羅貴祥 湯禎兆
26/10/2003 2-4pm 關夢南 葉輝
30/11/2003 2-4pm 劉芷韻 小西
28/12/2003 2-4pm 梁秉鈞 洛楓
01/02/2004 2-4pm 蔡炎培 陳智德
29/02/2004 2-4pm 陳滅 葉輝
28/03/2004 2-4pm 飲江 袁兆昌
30/05/2004 2-4pm 洛楓 葉輝
25/07/2004 2-4pm 鄧阿藍 陳智德
另外,辦了幾次詩會之後,有成員建議也可辦些以小說作者為讀研對象的讀書會,於是辦了五次:
舉辦日期 時間 作家 策劃/主持
25/04/2004 2-4pm 崑南 梁品亮
27/06/2004 2-4pm 謝曉虹 湯禎兆
29/08/2004 2-4pm 王良和 湯禎兆
26/09/2004 2-4pm 韓麗珠 小西
31/10/2004 2-4pm 余非 朗天
前後十四次活動,合辦機構還有華夏書院和文星圖書,前者免費提供活動場地,後者贊助場刊印刷費用,如今更全力支持本書出版,俱為詩研社成立至今的長期合作夥伴。此外,每次詩會/讀書會均編印資料盡可能詳盡的場刊,每份酌收成本價港幣20元──要是理解為入場費亦無不可。
【非官方版本:無政府狀態的民間臨時組織】
詩研社儘管也有章程、宗旨之類的具文,在我看來,此社只具「社」的形式,並無「社」的組織,那是說,絲毫沒有「社性」,五名成員是絕對獨立的個體,甚至找不到充份理由要以「我們」來統稱。這當然也有好處,無組織或只按活動程序見步行步的臨時組織,不存在任何權力分配,無權力分配始能在無政府狀態下共享最大的自由,集體無任何約制,五名成員由始至終是五個互不從屬的個人,卻能以互相尊重或互相容忍的開放態度共事,於我無疑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結社經驗。
有好處自不免也有壞處,辦事偶見混亂,凝聚力幾乎談不上,一些未能統一的意見擱置不理……等等,於是辦了若干時日就必然無以為繼──歷來詩社文社若非以腐敗內耗收場,就是以自由散漫告終,兩相權衡,我寧取後者。詩研社跡近無疾而終,我倒不覺得有甚麼可惜,甚或認為合該如此。要是五名成員俱已厭倦當世慣見的「機構文化」,無法容忍集體建制恆常假公眾利益之名竊權謀私,要是五名成員俱認同獨立、自主、自由、開放乃無可交換的珍罕價值,大抵也得容忍甚或欣然接受這些所謂「壞處」。
根據我私下的期許\,詩研社是無數民間臨時組織的其中一個。說起民間,不免敏感,我無意將民間定義為學院的對立面,只是想說,要是將民間與學院理解為兩個各司其職的崗位,或可免於無端的緊張。民間相對學院而言,可以繞過若干權責、規條、禁忌、約制……辦起事來,或有更大的寬容度和自由度。
民間既是位置,也是因應位置而自發的精神力量,他們容或業餘,然則業餘是指身份的界定,不涉質素的鑑定,正因業餘,或可免於職業化的利害考量;唯有民間不避權勢的積極參與,多所異議,學術、教育乃至人文精神才得以從另一角度、另一聲音、另一面貌體驗多元社會的彌足珍貴。
請不要誤會,據我所知,合格的民間知識分子絕對不是等待招安的梁山泊,無意與既得利益者分一杯羹。他們各自學有專精,各有工作崗位,行有餘力也讀書研究,獨立思考,也想與人分享知識,也願意為社會做一點事,他們無所求,倒也毋懼如此或如彼的制度關卡,因為他們大多早已決定不擠建制的窄門;他們在毫無利益的前提下互相砥礪,將知識非私有化的無私觀念推己及人,以好學不倦、自強不息的識見胸襟廣結知己,民間精神遂得以細水長流。
至於臨時組織,即有事則聚合,無事則解散,周而復始,因而永遠都有不計其數的臨時組織,這個臨時組織的成員下一刻可能成為那個臨時組織的骨幹──這樣的組織不是不負責任,相反,是負了責任而不必在無責可負之下仍巧立名目以強佔資源,是負了如此之責便去想還有沒有如彼之責可負,是負了責任而不欲長此吃老本、掛虛銜、霸空殼、派假大空的偽名片--如此這般的人見得多了,方覺臨時組織不斷自我完善繼而自我更新的無限活力與無限好處。
這些無疑都是民間、民間知識分子乃至民間臨時組織的高標準,而不是一般的標準,我以為,可以借用海德格爾所說的「人必須學會在無名中生存」來高度概括,那是海氏思考至深的「在」之「道」:「既識破公共領域的誘惑,也洞悉個人所有物的空無」;無名,無所失,因而無所求,才得以在「思」之「道」上自由徜徉。這也是我私下對詩研社及其他民間臨時組織的期許\。
【詩的版本:一起建構一個想像世界】
這本評論集,在我看來,正是詩研社這個民間臨時組織具體工作報告,同時,也是九次難忘的詩會的紀念冊,要是能夠為向來缺少詩評詩論的香港現代詩留下一些有用的資料,無疑也是詩研社成立的其中一個目標。五次小說讀者會的評論沒有收錄於這本書,一方面是限於資源,另一方面是為了全書的統一風格,來日方長,文學的民間臨時組織生生不息,未完成的工作,期諸來日好了。
九次詩會的主題詩人順序是羅貴祥、關夢南、劉芷韻、梁秉鈞、蔡炎培、陳滅、飲江、洛楓、鄧阿藍,九次詩會有九種不同的聲音,同時有九種不同的詩學話語與之對應,還有盡可能完整、盡可能全面的資料纂輯提供在場或不在場的證據,於是一個世界開始構建了--在那麼一段時間內,世界原來並不是物象與表象的總和,詩也在構建一個想像的、精神的世界。這是詩會的一層意義。
生活總是匆忙而沉悶的,好在還有詩,還有詩的記憶,讓每次詩會的參與者(不管是少至十來人,多至四十餘人)得以「詩意地安居」--對了,「詩意地安居」典出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這是人的尺規。/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對此詩苦苦思索然後向全世界宣佈︰只有詩「出場」,安居才得以發生,有詩人,才有「本真」的安居;並且提出這樣的建議︰詩之道就是對現實閉上眼睛。這話儘管可疑,勞累生活之餘,在詩會也不妨對現實閉上眼睛,想像詩就是精神的居所。這是詩會的另一層意義。
這本評論集名為《咖啡還未喝完──香港新詩論》,是兩位編輯廣集意見、反覆推敲才決定下來的,我欣賞這種開放而負責的工作態度,也喜歡「咖啡還未喝完」的想像空間和多重寓意——咖啡還未喝完,可能是有事發生,再喝不下去了,也可能是無事發生,喝完了再作打算;對一個民間臨時組織、九次詩會和一本詩論集來說,大概也有全方位開放的相類想像和寓意吧。
最後,我以為,詩不可能不是民間的,「溫柔敦厚,詩教也」,詩也不可能不是一種民間教育。詩會是一種詩的教育,詩論何嘗不是?
2005.6
詩研社的全稱是現代詩研讀社,大約是2003年中吧,幾個人通了一連串集體電郵,草擬了簡單的章程,便正式成立了。它也有「宗旨」:「本社旨在推廣現代詩閱\讀,定期舉辦讀詩會。有感於本地詩歌朗誦會多以一眾詩人輪番朗讀詩歌的形式舉行,詩人與讀者之間欠缺較理想而深入的溝通渠道,希望藉舉辦詩人的個人詩會,拓展較深較廣的討論空間。」也有「特色」:「讀詩會每月由輪任的主持人邀請一位詩人及評論者,嘗試以各種可能的詩學話語,不同的論述和研讀方法,輔以盡可能全面的資料纂輯,與讀者一同討論作品--既為寫詩的人尋找讀者,也為讀詩的人尋找寫者。」也有「成員」:小西、湯禎兆、陳智德、袁兆昌和我。
詩研社辦了九次詩會,由2003年9月起,基本上定於每月最後一個周末舉行,偶爾因應實際情况略作調動,具體流程和分工如下:
舉辦日期 時間 詩人 策劃/主持
28/09/2003 2-4pm 羅貴祥 湯禎兆
26/10/2003 2-4pm 關夢南 葉輝
30/11/2003 2-4pm 劉芷韻 小西
28/12/2003 2-4pm 梁秉鈞 洛楓
01/02/2004 2-4pm 蔡炎培 陳智德
29/02/2004 2-4pm 陳滅 葉輝
28/03/2004 2-4pm 飲江 袁兆昌
30/05/2004 2-4pm 洛楓 葉輝
25/07/2004 2-4pm 鄧阿藍 陳智德
另外,辦了幾次詩會之後,有成員建議也可辦些以小說作者為讀研對象的讀書會,於是辦了五次:
舉辦日期 時間 作家 策劃/主持
25/04/2004 2-4pm 崑南 梁品亮
27/06/2004 2-4pm 謝曉虹 湯禎兆
29/08/2004 2-4pm 王良和 湯禎兆
26/09/2004 2-4pm 韓麗珠 小西
31/10/2004 2-4pm 余非 朗天
前後十四次活動,合辦機構還有華夏書院和文星圖書,前者免費提供活動場地,後者贊助場刊印刷費用,如今更全力支持本書出版,俱為詩研社成立至今的長期合作夥伴。此外,每次詩會/讀書會均編印資料盡可能詳盡的場刊,每份酌收成本價港幣20元──要是理解為入場費亦無不可。
【非官方版本:無政府狀態的民間臨時組織】
詩研社儘管也有章程、宗旨之類的具文,在我看來,此社只具「社」的形式,並無「社」的組織,那是說,絲毫沒有「社性」,五名成員是絕對獨立的個體,甚至找不到充份理由要以「我們」來統稱。這當然也有好處,無組織或只按活動程序見步行步的臨時組織,不存在任何權力分配,無權力分配始能在無政府狀態下共享最大的自由,集體無任何約制,五名成員由始至終是五個互不從屬的個人,卻能以互相尊重或互相容忍的開放態度共事,於我無疑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結社經驗。
有好處自不免也有壞處,辦事偶見混亂,凝聚力幾乎談不上,一些未能統一的意見擱置不理……等等,於是辦了若干時日就必然無以為繼──歷來詩社文社若非以腐敗內耗收場,就是以自由散漫告終,兩相權衡,我寧取後者。詩研社跡近無疾而終,我倒不覺得有甚麼可惜,甚或認為合該如此。要是五名成員俱已厭倦當世慣見的「機構文化」,無法容忍集體建制恆常假公眾利益之名竊權謀私,要是五名成員俱認同獨立、自主、自由、開放乃無可交換的珍罕價值,大抵也得容忍甚或欣然接受這些所謂「壞處」。
根據我私下的期許\,詩研社是無數民間臨時組織的其中一個。說起民間,不免敏感,我無意將民間定義為學院的對立面,只是想說,要是將民間與學院理解為兩個各司其職的崗位,或可免於無端的緊張。民間相對學院而言,可以繞過若干權責、規條、禁忌、約制……辦起事來,或有更大的寬容度和自由度。
民間既是位置,也是因應位置而自發的精神力量,他們容或業餘,然則業餘是指身份的界定,不涉質素的鑑定,正因業餘,或可免於職業化的利害考量;唯有民間不避權勢的積極參與,多所異議,學術、教育乃至人文精神才得以從另一角度、另一聲音、另一面貌體驗多元社會的彌足珍貴。
請不要誤會,據我所知,合格的民間知識分子絕對不是等待招安的梁山泊,無意與既得利益者分一杯羹。他們各自學有專精,各有工作崗位,行有餘力也讀書研究,獨立思考,也想與人分享知識,也願意為社會做一點事,他們無所求,倒也毋懼如此或如彼的制度關卡,因為他們大多早已決定不擠建制的窄門;他們在毫無利益的前提下互相砥礪,將知識非私有化的無私觀念推己及人,以好學不倦、自強不息的識見胸襟廣結知己,民間精神遂得以細水長流。
至於臨時組織,即有事則聚合,無事則解散,周而復始,因而永遠都有不計其數的臨時組織,這個臨時組織的成員下一刻可能成為那個臨時組織的骨幹──這樣的組織不是不負責任,相反,是負了責任而不必在無責可負之下仍巧立名目以強佔資源,是負了如此之責便去想還有沒有如彼之責可負,是負了責任而不欲長此吃老本、掛虛銜、霸空殼、派假大空的偽名片--如此這般的人見得多了,方覺臨時組織不斷自我完善繼而自我更新的無限活力與無限好處。
這些無疑都是民間、民間知識分子乃至民間臨時組織的高標準,而不是一般的標準,我以為,可以借用海德格爾所說的「人必須學會在無名中生存」來高度概括,那是海氏思考至深的「在」之「道」:「既識破公共領域的誘惑,也洞悉個人所有物的空無」;無名,無所失,因而無所求,才得以在「思」之「道」上自由徜徉。這也是我私下對詩研社及其他民間臨時組織的期許\。
【詩的版本:一起建構一個想像世界】
這本評論集,在我看來,正是詩研社這個民間臨時組織具體工作報告,同時,也是九次難忘的詩會的紀念冊,要是能夠為向來缺少詩評詩論的香港現代詩留下一些有用的資料,無疑也是詩研社成立的其中一個目標。五次小說讀者會的評論沒有收錄於這本書,一方面是限於資源,另一方面是為了全書的統一風格,來日方長,文學的民間臨時組織生生不息,未完成的工作,期諸來日好了。
九次詩會的主題詩人順序是羅貴祥、關夢南、劉芷韻、梁秉鈞、蔡炎培、陳滅、飲江、洛楓、鄧阿藍,九次詩會有九種不同的聲音,同時有九種不同的詩學話語與之對應,還有盡可能完整、盡可能全面的資料纂輯提供在場或不在場的證據,於是一個世界開始構建了--在那麼一段時間內,世界原來並不是物象與表象的總和,詩也在構建一個想像的、精神的世界。這是詩會的一層意義。
生活總是匆忙而沉悶的,好在還有詩,還有詩的記憶,讓每次詩會的參與者(不管是少至十來人,多至四十餘人)得以「詩意地安居」--對了,「詩意地安居」典出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這是人的尺規。/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對此詩苦苦思索然後向全世界宣佈︰只有詩「出場」,安居才得以發生,有詩人,才有「本真」的安居;並且提出這樣的建議︰詩之道就是對現實閉上眼睛。這話儘管可疑,勞累生活之餘,在詩會也不妨對現實閉上眼睛,想像詩就是精神的居所。這是詩會的另一層意義。
這本評論集名為《咖啡還未喝完──香港新詩論》,是兩位編輯廣集意見、反覆推敲才決定下來的,我欣賞這種開放而負責的工作態度,也喜歡「咖啡還未喝完」的想像空間和多重寓意——咖啡還未喝完,可能是有事發生,再喝不下去了,也可能是無事發生,喝完了再作打算;對一個民間臨時組織、九次詩會和一本詩論集來說,大概也有全方位開放的相類想像和寓意吧。
最後,我以為,詩不可能不是民間的,「溫柔敦厚,詩教也」,詩也不可能不是一種民間教育。詩會是一種詩的教育,詩論何嘗不是?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