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殺人的典範《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
還記得剛當上大學新鮮人時,法律課通識老師曾向班上提過自己受騙的經歷,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被片名誤導而買票入場的【火線大逃亡】,影廳觀眾睡成一團,自傳式的回憶錄與原先期待的火爆動作大有落差,因此變相刺激我的好奇心,如今我即將從大學畢業,終於能在最後時光欣賞本片,當初若沒有老師介紹,也許不會有觀影意願,或者即使看了也無法抱持不同態度,掉入和老師相同的陷阱。
許多人在逛臉書時都會被動態消息的新聞標題誘惑,一個手癢就點進去,但它們正是用誇大、隱瞞性的文案來挑起觀眾情緒(臉書總部近日確實有打算設計演算法做為抵制),但依此如法炮製的始祖其實是【火線大逃亡】 (目前再也沒有人能阻止台灣廣電局的翻譯員了XD,不過我較偏好譯為【寄宿近十年】),實際上影片的調性是偏文藝,片中布萊德彼特飾演的登山客即使不忘掛念反對他的懷孕妻子,但卻一心只想攻頂(等同於拚事業),他認為宗教毫無意義,所以才沒得到安全庇護,直到後來老婆移情,夥伴受不了他獨行的孤僻而嫌不懂合作,誤打誤撞下因宗教(照片)賺得定所。
此片展現出主角與第14世達賴喇嘛的七年情誼,卻因藏族敏感議題慘遭中國列為禁片,使的布萊德彼特在當地無法開拓事業、宣傳自己,原因出在故事裡喇嘛被描述的如耶穌般神聖,寧可和平也不要尊嚴的甘願犧牲與兼愛非攻(怪的是,西藏不想被攻陷,希望與世無爭卻妄想擁有貨物流通與文明前進?),使觀眾們能學習到:“面對仇人時要祝他長壽,因為讓對方活在不安也是種選擇”,藏人的這番智慧早凸顯出中國的冷落與不視好心,主角在不同的風俗民情下體驗並尊重“愛即不強出頭表現”的美(與西方相反,但他也教導了喇嘛有時唯有放棄原則才能達成目標),喇嘛受到世俗期望的約束,被欽差大臣們教導窺探外界的行為不夠光明,也不正人君子,但長期封閉的學習方式卻比不上主角一日的登峰眼界,彷彿主角得到了另一個兒子(即使喇嘛在流亡前仍覺得父親就該有威嚴),縱使情節整體不如同樣討論民族差異的【末代武士】般公式化,但卻不如該片在情感面表達的強烈意志,三幕劇的轉折不夠深刻,集中營的逃獄不算重要卻是全片最精采處,且結局過於美滿(多年後兩人還維繫感人的忘年之交,又能獲得兒子認同而沒缺憾),天生壞人臉的”BD黃”(B.D.Wong)依然還是反派底下獐頭鼠目的嘍囉。
我對此片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