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理性才能看懂《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從【星際效應】上映以來,觀眾們便一窩蜂的執著研究科普知識,醜話說前頭(?),本文不會有過度鑽研的科學原理,只會有比這更重要的解析內涵,畢竟推測出的理論只是基礎(為了合理化劇情的存在),真正重要的是理解導演傳達的劇情核心價值,我們在電影科系的課程所學的(以及教授的論文)都是把重點擺在這(當然我寫影評的方向也是如此),談論範圍永遠離不開畫面意境,因為一切根本都必須回歸劇本架構,這才是整部電影基本中的基本,這部分導演如果做差了即使有再堅固踏實的論點支撐也是罵聲一片。
在片中庫柏有個良好的頭腦、成績卻得做個農夫,但是當國家缺的是糧食不是科技,被冷落的苦工就會變的熱門搶手,人們不再相信神話離開地球冒險(對比了米高肯恩的金玉良言:切勿溫順走入良夜),而是選擇留在家鄉的象牙塔內故步自封(等同是暗指現實中沒繼續執行登月計劃的我們,只是電影將NASA隱身進入地下好誇張化,結尾庫柏被擠壓成小人,參與歷史的一部分,過去、未來都是互相牽制,被寄予厚望的他根本沒幫上忙,實際上拯救地球的關鍵都在守護故鄉的女兒,說明了裹足不前的好處),就像黑死病時對神失望的無助,許多人應該都看出這個世界末日的無形壓力,但我倒是看見近似於3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的環境。
電影有段庫柏掀開副駕駛座棉被,希望女兒前來,對應到後來他發現自己當上爺爺,卻只能透過銀幕看著兒女比父親衰老(這地方賺了不少人的眼淚,但發揮的不夠深切),就和組員為了取得讀數犧牲自我一般打動內心,
但相反的,無論是曼恩欺騙做出令人以為該處有能源、訊號的假求救標示 (這不是和【撕裂地平線】頗像?),還是爭取全體福利或是延續自我生命以拋棄族人的A、B計劃,都是在人性兩難中選擇自私面,到頭來都只為自救而非為了群體。
人人都說看不懂諾蘭的此片與【全面啟動】,但對我而言只要拋棄學說,專注於人物、情節即可另闢蹊徑,電影雖然在特效方面可以鼓勵,它令平民無法想像的抽象蟲洞化為具體,參雜了現實與想像,但卻沒有革新影史的層次感,
在攝影上,太空船尾的視角變化過少,而故事與美術層面,【2001太空漫遊】的探親視訊、其他星球的指示與自轉的太空站,【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年齡交錯都出現了,每小時7年的時間換算更是像個【全面啟動】擴張版,好呈現火箭加速導致時間變慢的科學原理,諾蘭簡直把自己的巔峰回收再利用,也許這就是本片無法入圍奧斯卡大型獎項的原因所在。
我對此片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