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珍妮佛羅倫斯 專題報導
自從4月底放榜以來,過了4個月的假期卻沒有令我感到乏味,因為有金石堂禮卷伴我渡過這段時光,除了"國王遊戲"小說完結篇是必買外,剩下的錢若要花完就要再買一本書,讓我猶豫究竟是該買又大又厚的"世界電影雜誌"還是薄薄的"空中英語雜誌中級"(同樣是145元),因為考慮到大學是讀應英系,怕跟不上程度而選擇購買了"空中英語雜誌中級",不過在我買的這期"2013七月號"中,就有3篇是有關於電影的專業知識,透過自己習慣的口吻翻譯完文章後,正好今日【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首日上映,在此連同"世界電影雜誌"的讀後心得統一做個分享!
1.《影星人生分享》珍妮佛羅倫斯如何在艱辛處境中追尋長遠的目標
離開大銀幕,這位出人頭地的名星保持簡樸的人生:
珍妮佛羅倫斯是在世最有天賦的女演員,也是一個很酷的人,22歲的她精通抓住完美時機開玩笑或是自我貶低的談論,讓她身邊的人感到自在。當她演出【飢餓遊戲】中授予特權卻不情願的自由鬥士坎妮絲‧艾佛汀,當她被問及這個必然更改她人生經歷時,羅倫斯回答,名譽加上她的生活風格,讓她成為攝影師們的理想目標。但認真說來,羅倫斯有許多地方讓她在同輩之間顯得獨特,首先是她上了軌道的職業生涯。
直達頂端:
羅倫斯出生於肯德基州,2年前以【冰封之心】中飾演一個堅持如鐵、住在歐札克山的青少年,出發尋找失蹤父親並保護家人居住的房子。這部突出卻簡單的電影讓她榮獲了金球獎、銀幕演員公會獎的獎項,以及奧斯卡的提名,建立明日之星地位。從此以後她不斷接到超級英雄片【X戰警:第一戰】、恐怖片【地下弒】、親密性關係電影【海狸先生】的演出,而將2年來事業波浪般湧升的,則是大衛歐羅素執導的【派特的幸福劇本】,成了頒獎季的大熱門,更讓她終於得到奧斯卡的肯定。
得獎角色:
這次羅倫斯飾演的昰一位照顧布萊德利庫柏(患有躁鬱症又愛放砲)的”搞維”女舞者。羅倫斯長久以來是導演羅素的粉絲,所以她還沒看過劇本就答應演出了。當羅倫斯談到提芬妮這角色時說”我覺得很驚奇,導演能把一個明顯瘋狂的人變成有魅力、而你會想像她一樣的人”。與羅倫斯談話時你可以感受到她就像提芬妮一樣率直,忍受愚蠢的人也讓她無能,卻不會假惺惺。
一個好人:
導演羅素透過Skype幫羅倫斯試鏡,對他來說這還是第一次。他曾在【冰封之心】看過她的演出,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她在銀幕上那成熟的身體特徵。透過實質上的交談,羅倫斯像提芬妮一樣化了濃妝、做了頭髮。讓曾指導過克利斯汀貝爾和喬治克隆尼的導演羅素被迷倒。羅素說”下了戲後的她完全令人著迷,她是個好人,非常搞笑而且懂得享受人生,她喜歡人、喜歡生活、喜歡食物,在鏡次轉換空檔喜歡和工作人員開玩笑、閒聊,然後你心想她是否專心工作時,攝影機便繼續啟動,而她表現驚人。
只是工作:
羅倫斯說演戲只是她的工作不是她的人生。她沒上過戲劇課,把她的許多成就歸因於單純的好運氣。她明白自己迷惑很多人,但她快速指出自己只是別人付錢請她念台詞,不是讓急診病患甦醒,也不是從失火大樓把人推出來。她說"我還是很現實的看待這行業。我在盡情玩樂。我靠想像力工作。沒有任何事情是真的,也不是大事。
走對了路:
導演羅素認為羅倫斯並不會走向好萊屋年輕話題新星迅速過氣之路。她從有點不知名的女孩成為這樣,這還在發生而且還在大幅推進。這是件有趣的事,看見它在真實的時間中發生,看見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她掌握的非常好。
PS: 珍妮佛羅倫斯在2013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中絆倒造成網路上大幅的關注。跌倒之後羅倫斯恢復她的優雅,繼續上台領獎。她在【派特的幸福劇本】演的角色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2.《科技新知》關於特效電影使用的3D軟體:
往好處看,電影院在2012年創下了108億美元的票房紀錄。但是,根據尼爾森的調查,整體觀影人數並未成長。部分原因是好萊塢愈來愈迎合消費者的喜好,而經過即時點播或付費電視服務讓院線片從電影院更快帶入觀眾家中。現在HD內容更加豐富,有太多理由可以讓人待在家裡用電視看電影或運動比賽,畫質愈來愈好...甚至可以說看電影的體驗比看現場好,甚至是在家也可觀看3D。湯姆坎培爾(洛杉磯影音中心零售商)感到相當驚訝消費者開始對LG電子公司新推出了一款價格17000美元的84吋超高畫質電視(如同電影院銀幕般大)的搶購率。無論任何事物,我們常將繭居與科技做結合,例如上個月微軟在消費者電子大展上展出的「點亮房間」。藉著Kinect(體感遊戲機)的攝影機控制器與放映機, 「點亮房間」能夠將你的一整個房間轉變為3D立體電影或電玩遊戲的環境。
電影中隱含的醫學觀點:
科學家也觀察到大部分的眨眼線像都發生於「隱含暫歇」的時間點前後:在閱讀或是聆聽別人說話的時候,這個時間點通常在句尾。以看電影為例,我們最常眨眼的時刻就是演員轉身離開場景,或者攝影機在對話各方的臉上來回變換的時候。
出版於《進行中的國家科學學會》期刊的這個研究,以腦袋掃描器研究20名健康的年輕人為對象,觀看英國喜劇【豆豆先生】的「最佳片刻」。
當然,當對象眨眼時,研究人員就探知到腦袋視皮質與軀體感覺皮質的瞬間撤退,這兩者都與處理視覺刺激有關,以及這一區域控制注意力。
《知識分享》誰把電影變長了:
在身處步調快速的現代,愈來愈多主要電影的播映時間愈來愈長。你從洛杉磯搭機飛到西雅圖所花得時間,比電影【哈比人:意外之旅】的播映時間還要短。而每天日常生活的主流可能是2分鐘的YouTube預告片和簡潔的推特文,但還是有一個地方的時間幾乎是靜止的,那就是:大型影城。在這個季節的超長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大量的湧現,影響導演單方有效運用控制片長,而數位製片工具可使片長更長、還可重複運鏡。
看電影並不會很浪費時間,但有些電影院老闆說最近的冗長電影會降低票房產量,有些片長接近3小時的電影,只能一個晚上播一場。電影院老闆和許多影評都對這種大量的延長電影感到惋惜,一些最重要的顧客卻不認為這種片長很長的商業片很浪費時間。12歲的傑西.賽拉特與全家上星期在洛杉磯鬧區看169分鐘的【哈比人:意外之旅】卻說完全不會拖泥帶水,顯然他比其他大人更加堅毅。
片長愈長,總收入愈高?
今年的電影不僅包括典型片較長,聲譽很高的【林肯】(149分鐘)、【悲慘世界】(158分鐘) 、【0030凌晨密令】(157分鐘),還有漫畫電影【黑暗騎士:黎明昇起】(164分鐘),以及007續集【空降危機】(143分鐘)和喜劇片【40惑不惑?】。
片長時間並未影響這些長片的票房,【空降危機】獲得國內2億7260萬票房,【黑暗騎士:黎明昇起】4億4810萬,【林肯】總票房1億2850萬。
但這些特大型總收入卻來自大型影城, 這樣影城老闆可以利用更多放映廳來播主打片,小型影城的工作者說他們沒有自由空間,也常常受苦。
票房毒藥(原文為woe,但翻做毒藥符合業界說法):
泰德.曼朵夫是擁有229家放映廳的地標影城總行政官,他說只要電影片長超過2小時一點點,電影院老闆就一天少一個場次,一個晚上一家戲院就減少3600元,一般片長的電影,曼朵夫可以排定5場,有兩場是在晚上7點到九點半的黃金時段,可以產生80%的營收。但是像哈比人這種電影一天只能播4次,黃金時間只有一場。
邁向數位:
傳統的好萊塢長片都是歷史史詩如: 【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年上映,片長222分鐘),片長相當於聲譽及內涵。但現在類型影片也變長了,加州洛杉磯大學的影視存檔科主任楊.克里斯多夫說使用真正膠捲的時期,導演概略拍了40分鐘的毛片刪減成1分鐘的螢幕時間,現在拍攝比率接近1分鐘的螢幕時間要拍攝200到400分鐘,因為工作成員不必擔心浪費影片儲備了。何瑞克說:這時在有點太過份了,電影導演有種錯誤觀念認為數位免費所以他們拍更多毛片,而他們也熱愛自己所拍的。
打贏片長之戰:
今年許多長片視出字片商積累足夠的影響力,打贏片長之戰的導演【40惑不惑?】導演&監製賈德.阿帕圖談到自己的電影拍的太長說:” 現在很難出門去看電影,電影票很貴,停車也很貴,為什麼大家要急著趕回家?多花15分鐘又不會死, 但大家認為一切短的像是2分鐘的YouTube預告片,而我拒絕調整片長”。
補充:
【鐵達尼號】監製比爾.麥坎尼克認為,最佳測量電影片長多寡的成功不應該看企業習俗而是觀眾舉止。當【鐵達尼號】於1997年由福斯影業發行時,回憶起試映這部超過3小時的片時,150個觀眾中只有3人去上廁所。所以他們不在乎觀眾沉浸在故事而不休息嗎?麥坎尼克回答:”他們煩燥了嗎?還是喜歡呢?一部片只要有Fu就好了!”
最後再和大家分享一些在"世界電影雜誌"看到的有趣知識!!
各位有沒有發現以往的好萊塢明星都是跑到像日本、中國、美國等等的大國宣傳,但今年來台灣的卻是像湯姆克魯斯&威爾史密斯這種大卡司呢(縱使宣傳的片並不賣座= = ,如【遺落戰境】【地球過後】)??答案已在"2013年六月號的"世界電影雜誌"得到揭曉,原因在於雖然台灣人口少,原本幾年前大家都不想來這裡宣傳,但卻有調查指出,台灣是全世界看電影比例中,排名在前十名的國家(所以替身為台灣人並支持電影的我們歡呼吧!!不過可悲的是YAHOO的調查顯示,看電影的人口中只有一成的觀眾看國片 QQ ),另一方面,本期的"世界電影雜誌"還提到,過去的好萊塢電影都是自己本國比起海外更早上映,但近幾年的大片作法卻是相反,選擇先在台灣上映(頂多2週),原因除了有杜絕盜版、還有以上說的"排名在前十名的國家"外,最主要是利用"群體催眠效應",讓亞洲人覺得這部片好看,傳了2個禮拜的口碑試水溫後,慢慢從海外紅回本土,就算本土的觀眾不喜歡也會被這種心理作用影響,只不過也會有些例外,像是【超級戰艦】這種台灣熱賣,但美國人不願捧場(評價也很淒慘)的爽片...
*此篇文章已同步刊載至「痞客邦」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pixnet.movie/posts/973560272671159
上一篇:第33屆金酸莓獎入圍及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