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5 19:22:30楓驊

全球六大博物館藏國寶 中國書畫珍品會師高雄 426文化中心至美軒

[記者吳富正-高雄報導]

想不出國就能免費欣賞世界六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書畫珍品?
想知道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從北京城裡搶奪了哪些國寶?
想知道末代皇帝溥儀,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將哪些皇室收藏盜運出宮?

錯過這次展覽,就得世界走透透才看得到!
4月26日到5月7日,戴勝山房於文化中心至美軒舉辦「大觀無盡藏 清宮散佚
書畫」特展,是一席絕不可錯過的文化饗宴。

清朝末年,國事如麻,列強趁機大肆搜羅、明偷暗搶中國的文化寶藏。清朝
皇室收藏的書畫珍品,也逐漸散落人間。許多知名的博物館就是在這種情形下
豐富了自己的中國書畫收藏。

如:
古代皇帝的馴悍寶典,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
宋代花鳥畫最高成就,東京國立博物館列為國寶的李迪《紅白芙蓉圖》;讓
中外專家吵翻天、史上具爭議傑作,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董源《溪岸圖》;
東方維納斯、遼寧省博物館典藏的唐代絕色美女,周昉《簪花仕女圖》;
英法聯軍戰利品、神靈護佑的范寬《雪景寒林圖》;以及
藏於北京故宮、最著名的中國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等。
以上這些作品,連同其他各朝各代的經典鉅作共數百件,都將在本次展出中
一覽無遺。參觀完本展覽,等於讀過一遍中國美術史。

此外,高雄市文化局特地邀請中國書畫專家喬暘先生由上海來到高雄,為觀眾
現場導覽,讓廣大的藝術愛好者能對眼前的書畫名跡,有更深刻的體會認識。
4月26日 上午10點30分-書學正脈 晉唐
4月27日 下午3點30分-山高水長
5月1日 上午10點30分-書學正脈 宋元明清
5月3日 上午10點30分-妙筆生花
5月3日 下午3點30分-藝術風水(與達觀命理協會會長 蔣小剛先生對談)
展覽日期:2008年4月26日(六)~5月7日(三)
展出時間:週二至週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週六、日為上午9時至下午9時,
     週一休館
主辦單位:高雄市文化局、戴勝山房出版社
展場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美軒 高雄市五福一路67號
聯繫電話:0936-860029  07-2225136轉8250

**********************************
國 寶 的 身 世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洗劫宮廷及圓明園,隨後一名英國士兵於大街上兜售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為天津收藏家張翼所得;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再陷北京,三年後英國上尉約翰將我國最早的卷軸東晉 顧愷之《女史箴圖》售予大英博物館。
自1922年起,末代皇帝溥儀以賞賜其弟溥傑之名,精選1200餘件歷代書畫珍品盜運出宮,運往天津。在天津溥儀將數十件晉唐宋元巨迹售與私人、賞賜近臣、甚至流落海外,三希堂中的《中秋帖》、《伯遠帖》就是在天津賣與私家。1932年,這批書畫隨溥儀到達長春,成為偽滿洲國皇宮的藏品。1945年滿州國垮臺,溥儀挾帶部份書畫,包括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韓幹《神駿圖》,沿途留棄變賣換取食物金錢,企圖逃往日本失敗被捕。
這些珍寶遺落失散流入民間後,有的流落海外,有的已遭毀損,部分下落不明,也有幾經波折輾轉得歸遼寧博物館收藏,還有一些回流天津,透過收藏家的捐贈,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溥儀精選的1200餘件歷代書畫珍品都是中國美術史的的至精之品,在他將這些作品盜運出宮後,清宮中留下的書畫作品及器物成為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核心。
《大觀無盡藏 故宮散佚書畫》中展示的數百件遼寧省博物館及天津博物館的書畫精品讓觀者終於有機會看到美術史上只聞其名未見其作的顯赫巨迹,並將其與我們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一較高下!

**********************************

一、藝術如何傳承
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書畫藝術的高科技複製技術尚未發明的時代,藝術的傳承仰賴畫師代代相傳。傑出的大師入門或私塾的弟子中,固然不無少數天才能青出於藍,另創高峰,成為新的大師,但畢竟天才稀有,平庸者眾。代代相傳的結果,難免每況愈下。所以,研讀欣賞學習名作真跡,在個人是極重要的途徑,在文化發展史上是藝術生命得以承續發揚的關鍵。
但是古代尚未有集中大量經典作品公開展覽的博物館、美術館。歷代經典作品分散在少數權貴與收藏家手中,拱璧之珍不輕易示人。所以只有特殊的少數人得以親睹部分經典,大部分人難睹名品,只能看到泛泛之作。平生能親炙三五名家精品,已屬萬幸。真跡難以見到,便只能從許多歷代畫記、畫跋、畫論等等書畫著錄中想像名畫真跡之風姿神韻。但是書畫畢竟是視覺藝術,非文字的敍述所能取代。歷代名畫家有人作「課徒畫稿」,但沒有複製技術便不能嘉惠天下學子,還是少數擁有者的私秘。直到清朝畫家王概(安節)以明代畫家李流芳課徒畫稿增編,於一六七九年(康熙朝)木刻套印成書。後來又有其他畫家加入,又大量增編;清末畫家巢勳又重摹增編,在上海以石版印刷,流行天下。這就是三百年來普濟無數學子,功德無量的《芥子園畫傅》。像齊白石輩出身貧寒的天才大畫家,幾乎沒有人不受惠於芥子園。
到了今天,在專業技師運用現代數位彩色珂羅版製作的書畫複製,已超過「幾可亂真」的水平,而達到視覺上等同原作的程度。
藝術的傳承,不論欣賞、臨摹、鑒識、研究,有了今日的複製品,可以說任何人皆可擁有經典名作「真跡」的機會。這是數千年文明史空前的突破與大貢獻。

二、正確認知「原作」與「複製品」
歷史名家、大師的書畫原作,已不只是「國寶」,而且是人類共享的,世界級的珍寶。原作只有一件,不能,也不該為私人所擁有。經典作品在發達的文明國家最後都進入公私博物館,確保了它為人類共享的崇高地位,也受到最嚴格標準的保護。
儘管現代高度精密製作的複製品在視覺效果上等同原作,但畢竟不是原作。在材質、年代、觸感、氣味等都不可能一樣。因為它只是原作的「拷貝」,所以論歷史文物的價值,複製品與原作當然不能相提並論。正因為複製品不是原作,只有技術、材料的成本而已,所以人人可得。就如同杜甫詩的原作手稿價值無可估價,但一本杜詩全集幾百元台幣而已。
這就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從欣賞、學習、研究的角度來看,複製品的貢獻,反而不是原作之可比。
我們想看達文西或林布蘭的原作,想看范寬或李唐的山水,中外人士得跋涉千萬里,到相關的博物館去。即使去了,也不一定每次都看得到。有的經典作品好久才露一次面。即使看到了,博物館為保護名作,光線甚暗,玻璃櫃或護欄都不讓人近距離細看(怕你的飛沫或呼氣對作品有損),而且往往人多擁擠,不能久觀。而複製品則完全沒有這些遺憾。什麼時候想看,在明亮的光線下,近觀、細看、臨摹、研究,完全隨意自主。其「恩惠」之大,是古人所不可夢想。
「原作」當然是藝術作品唯一的原件。而精良的印刷品,最大的功績正在於解除了原作「唯一」的局限。以質精量多,價格相對低廉,嘉惠天下熱愛藝術的人,使無價之寶變成人人可接觸,可擁有的恩物。精良的複製品偉大的意義與功德在此。

三、複製品的意義與貢獻
藝術傑作如果沒有複製品,藝術的傳承、學習、宣揚、推廣、提供人類共享,必非常困難。貝多芬的樂曲,各世代不斷有人演奏,出版複製品,使人人得以共享。
書畫不同音樂,因為有原作可看,所以有許多人看不起複製品與印刷的書畫冊。認為一定要看原作才能得益。有沒有道理呢?我的回答是確有相對的道理在。相對什麼呢?第一,一輩子沒看過大師的原作,只從縮小的印刷圖片上認識書畫名作,確有誤認、誤導之虞。第二,印刷不良的複製品。在這兩個前提之下,單靠複製品當無法體認經典名作的神髓。
從古代到近代,複製書畫大概有三種方式:第一是臨摹原作。缺點是受制於臨摹者的功力與修養,而且到底是另一個人手筆,與原作距離甚大。而摹品也只有一張,不能普及大眾。第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板水印」。可以製作較多數量,而且材質(墨、色、紙、絹等)相對逼真。缺點是筆墨經過木雕、手印,到底大異其趣。當工藝品玩賞、裝飾尚可,學習、研究則價值不高。第三種便是照相製版的膠網印刷。早期品質不穩定,現在已大大提高。至今書畫印刷都採用此法。日本二玄社複製原寸中國書畫經典名畫,是此中頂級的產品,達到視覺上亂真的水準。

1867年德國人發明玻璃版印刷(稱珂羅版collotype),只能印黑白。歐洲、日本與中國都曾有珍貴的出品。但因難度與成本太高,印量少,而至衰落。膠網印刷術印量多,成本相對降低,更使珂羅版印刷難以抗衡。
近半世紀,科技發達,文化提高,追求更高品質的複製技術有了更佳條件。彩色珂羅版於是復興。近年更有結合電腦技術的「數位彩色珂羅版」的出現。臺灣戴勝山房的出品,以原寸複製歷代書畫傑作,其品質是我所見過最卓越的水準,很慎重而負責任的說,確已達到視覺上等同原作的程度。
現代高科技的印刷術不但忠實於原作,而且有比欣賞原作更高的「忠實」的效果。為什麼呢?因為原作年代久遠,絹、紙變色,有的已成深咖啡色,而且有許多污垢灰塵,使原作面目昏暗朦朧。這些非原作本身的外加的干擾,都能在不損原作的原則下予以減除。這是複製品略勝原作的優勝處,所以說「更高的忠實」,並不誇張。

精美傳真的複製品,使歷代藝術的碩果傳佈天下,走進生活,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天下共享。對欣賞、學習與研究者,更功德無量。經典傑作的普世化與民主化,對藝術的傳承發展,文化的提昇,其偉大的意義與功效,難以估量。這是當代人的福氣。
如果我們家中沒能力掛最佳書畫家的原作,與其掛一般品質平庸的作品,不如用經典名畫的複製品來提高眼力與心境。這是給你最重視的建議。(2007/02/26,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