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9 15:57:10amita buda

苦與樂是相對的感覺

在一個高原地區,有個老人,家裏有匹馬。有一天,馬失蹤了。這是很大的損失,鄰居跑來安慰他:「很可惜啊,你們家的馬不見了。」老人說:「你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

鄰居覺得莫名其妙,滿腹狐疑地回去了。等了幾天,這匹馬不但回家了,還帶了一群野馬,一夜之間,老人發財了。鄰居又跑來道賀:「恭喜你,這馬真有本事,帶一群野馬回來,現在發財了。」老人卻說:「你怎麼知道這不是壞事呢?」

                焉知非福


隔一段時間,老人的兒子,騎野馬的時候摔下來,斷了一條腿。這時鄰居又來安慰老人:「你兒子騎馬不慎摔跤,這腿摔斷了真是遺憾啊。」老人又怎麼說呢?「我兒子斷了一條腿,但怎麼知道不是好事呢?」這種想法真是異於常人。

隔一段時間,果然是好事,為什麼?因為戰爭發生了,所有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都要去當兵。打仗的時候,刀劍無情,士兵往往缺手缺腳,甚至沒命。這時,鄰居才發現說,老人的兒子腿瘸了,不用當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

誰是那個鄰居呢?我們就是那個鄰居。看事情只看表面,他發財了恭喜他,他倒楣了安慰他。但卻沒想到,好事和壞事常連在一起,我們只看表面,只知道羨慕別人或是同情別人,情緒常受干擾。


而具有大智慧者的佛陀就是那位老人,祂看透了因緣的道理。


有時我們期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國立大學,於是拜佛祈求佛菩薩,保祐考上第一志願。考上了很興奮,考不上很沮喪。但有沒有想到,佛菩薩安排考不上,或許是因為祂看到了在那所學校,已經有冤親債主在那裡等著。

有本書叫【可許則許】。作者認為祈求佛菩薩的內容,不應該說祈求佛菩薩允許達成我所求,而是應該分為四種:

一是「允許」,假使所求的事,於我們究竟有益無害的,就請允許我。


             請允許我所求


二是「不必許」,所求之事,日後有不可設想的禍患隱伏,是凡夫預料不上的,求佛菩薩不必允許我。


             不必許


三是「可允許」,假使因著不如意的因緣,可得到更大的收穫,請許可我得到這不如意的因緣。

            可允許


四是「可不必許」,所求之事,倘若伏有後患,請不必允許我的願求(我這個願求是可以達成的)。



              可不必許

一個人從小都很順利、很幸福,當他碰到考驗的時候,他沒有抗壓性,這時候稍有挫折,恐怕就撐不下去了,甚至不想再繼續努力了。相反地,一個人從小經過很多苦難與考驗,將來只要稍微順利一點,就覺得自己很幸福。

如果能用這樣的心,來看待我們周遭的事,「苦與樂」、「好與壞」都不是絕對的,它只是一種相對的感覺,那麼我們的心,就不會隨著境界的好壞苦樂而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