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2 06:40:01wenzi
彼岸
一直都還是無法習慣,死亡或是離散。
記得那場葬禮上有一個儀式:釘棺。釘棺前家人可以去見奶奶最後一面。最後一面,那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用血肉之軀做最後一次會面,在那之後,生者這輩子就再也見不到亡者真實的面孔。每一根釘都像是釘在我身上一般,無法忍受。
其實那時她已經不像我印象中的那樣,疾病以及化療讓她的臉有些變形了,連化妝都藏不了死亡的陰暗氣息。只剩她的安靜依晰。那時候年紀還小,知道她走了也好,若真有所謂的西方極樂,她就不用再為那些增生的細胞、衍生的病變所苦。然而眼淚中不明白的是,如果那真是一種解脫,那為什麼親眼看她在被釘起的棺木中,我們都還是那麼痛?
釘棺彷彿是一道隱形的線,把我們永遠隔在生死的兩邊;她在彼,我們在此。她獨自跨過那條線,歸於塵土,只留下記憶。
人說小孩不懂怕,那麼到底我是從哪兒習得了對死亡及離散的恐懼?從那一場葬禮?
長大之後對死亡及離散的害怕並沒有少一些,我想,是隱於其中「永恆的分離」太過龐大且不可名狀,讓我無法面對。在永恆面前,所有經過的歡樂和笑都不免帶點徒然。所以我為小王子的死哭、為許悔之及張惠菁的爸爸哭、為大園空難的受難者哭、為柏林圍牆下斷了氣的少年哭;為自己的無能為力及渺小哭。
以前總覺得家人和某些朋友是生活中不可少的,對於「少了你也不會不同」這句話嗤之以鼻;但後來卻也慢慢地了解以及接受了,雖然死亡和離散讓我擁有巨大的哀傷,但是世界不會因誰的去或留而停止。就算誰被死亡嚇傻了也好,時間仍會毫不留情的走過。
死亡和離散像是時間向量中的黑洞,可以被清楚標明但卻無法真的一探究竟,我們只能選擇一邊;掉進去,或留下來;彼,或此。
最近我有了新發現,關於那些我刪除了電話、封鎖了MSN、刻意不去記他們的新地址、不儲存他們Email的,那一些人。在這樣的關係裡我竟然自己扮演了死神,我把他們從生活細項裡剔除,從意識的朋友區裡拿走,不確定此生會不會再見面;某種程度上永遠的離散。
做了那些決定,有一種無法回頭的決絕,再想起,他們已經在我生命中的彼岸了。這樣也好。我想。跨過黑洞,在時間之流中,我們還是得找到前進的力量。
突然看到自己的殘忍是在收到她的信之後。我們有半年多沒有聯絡,不過問對方的近況、不再聊天交心,不往來,日子的確也是過的好好的;可是挖深一點,就會不經意的滲出眼淚。我們都用相同的方式處理對彼此的在乎,當感覺被傷害了、無法面對了,就想辦法將對方從生活中抽離;好像不再看了不再問了,也就不感覺到痛。可笑的是這個方法還真有點用。而我知道這樣的抽離很可能把彼此變成記憶中的一個名字:鮮少出現在同一個場合、找同一群朋友舉辦不同的聚會,最後漸漸失去對方的消息、忘記彼此的電話和生日,就像電視上的某個明星,我們深知他的身家背景以及一些小事,但是都無關緊要了。
這樣一點都不好。
還好她還在,我也是。我們都還在同一邊。
某作家說,每段感情的終止,不是死亡就是離散。大概是說,若有幸一直走下去,就等著死亡將其中一方帶走,宣告感情的終結;如果沒有緣份,就從彼此身邊離開做為句點。這是我的解讀。
到底是什麼讓我將那些人推到我生活的彼岸?又是什麼讓我們留在同一邊?當以後再說起,這些,或許,都將是你不相信的事。
------------------------------------------------------------------------
進入另一個人的世界,也是沒有路的。不知不覺我們將面對世界的策略,拿來對付自己珍視的人。使用社會化的漂亮修辭,刺探對方的底線,躲藏在夜間酒館看不清表情的暗影裡。掩飾,保護,偽裝。那些其實是徒然,是沒有路的。走進一個人的世界,就像試圖達到全面的真理,任何取徑最終都成了一種遮蔽。卻在放棄這一切的時候,才突然地靠近。
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忽然想再對你說一次,那些你不相信的事。你仍然不會相信,但我會再說一次。
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頁94
記得那場葬禮上有一個儀式:釘棺。釘棺前家人可以去見奶奶最後一面。最後一面,那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用血肉之軀做最後一次會面,在那之後,生者這輩子就再也見不到亡者真實的面孔。每一根釘都像是釘在我身上一般,無法忍受。
其實那時她已經不像我印象中的那樣,疾病以及化療讓她的臉有些變形了,連化妝都藏不了死亡的陰暗氣息。只剩她的安靜依晰。那時候年紀還小,知道她走了也好,若真有所謂的西方極樂,她就不用再為那些增生的細胞、衍生的病變所苦。然而眼淚中不明白的是,如果那真是一種解脫,那為什麼親眼看她在被釘起的棺木中,我們都還是那麼痛?
釘棺彷彿是一道隱形的線,把我們永遠隔在生死的兩邊;她在彼,我們在此。她獨自跨過那條線,歸於塵土,只留下記憶。
人說小孩不懂怕,那麼到底我是從哪兒習得了對死亡及離散的恐懼?從那一場葬禮?
長大之後對死亡及離散的害怕並沒有少一些,我想,是隱於其中「永恆的分離」太過龐大且不可名狀,讓我無法面對。在永恆面前,所有經過的歡樂和笑都不免帶點徒然。所以我為小王子的死哭、為許悔之及張惠菁的爸爸哭、為大園空難的受難者哭、為柏林圍牆下斷了氣的少年哭;為自己的無能為力及渺小哭。
以前總覺得家人和某些朋友是生活中不可少的,對於「少了你也不會不同」這句話嗤之以鼻;但後來卻也慢慢地了解以及接受了,雖然死亡和離散讓我擁有巨大的哀傷,但是世界不會因誰的去或留而停止。就算誰被死亡嚇傻了也好,時間仍會毫不留情的走過。
死亡和離散像是時間向量中的黑洞,可以被清楚標明但卻無法真的一探究竟,我們只能選擇一邊;掉進去,或留下來;彼,或此。
最近我有了新發現,關於那些我刪除了電話、封鎖了MSN、刻意不去記他們的新地址、不儲存他們Email的,那一些人。在這樣的關係裡我竟然自己扮演了死神,我把他們從生活細項裡剔除,從意識的朋友區裡拿走,不確定此生會不會再見面;某種程度上永遠的離散。
做了那些決定,有一種無法回頭的決絕,再想起,他們已經在我生命中的彼岸了。這樣也好。我想。跨過黑洞,在時間之流中,我們還是得找到前進的力量。
突然看到自己的殘忍是在收到她的信之後。我們有半年多沒有聯絡,不過問對方的近況、不再聊天交心,不往來,日子的確也是過的好好的;可是挖深一點,就會不經意的滲出眼淚。我們都用相同的方式處理對彼此的在乎,當感覺被傷害了、無法面對了,就想辦法將對方從生活中抽離;好像不再看了不再問了,也就不感覺到痛。可笑的是這個方法還真有點用。而我知道這樣的抽離很可能把彼此變成記憶中的一個名字:鮮少出現在同一個場合、找同一群朋友舉辦不同的聚會,最後漸漸失去對方的消息、忘記彼此的電話和生日,就像電視上的某個明星,我們深知他的身家背景以及一些小事,但是都無關緊要了。
這樣一點都不好。
還好她還在,我也是。我們都還在同一邊。
某作家說,每段感情的終止,不是死亡就是離散。大概是說,若有幸一直走下去,就等著死亡將其中一方帶走,宣告感情的終結;如果沒有緣份,就從彼此身邊離開做為句點。這是我的解讀。
到底是什麼讓我將那些人推到我生活的彼岸?又是什麼讓我們留在同一邊?當以後再說起,這些,或許,都將是你不相信的事。
------------------------------------------------------------------------
進入另一個人的世界,也是沒有路的。不知不覺我們將面對世界的策略,拿來對付自己珍視的人。使用社會化的漂亮修辭,刺探對方的底線,躲藏在夜間酒館看不清表情的暗影裡。掩飾,保護,偽裝。那些其實是徒然,是沒有路的。走進一個人的世界,就像試圖達到全面的真理,任何取徑最終都成了一種遮蔽。卻在放棄這一切的時候,才突然地靠近。
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忽然想再對你說一次,那些你不相信的事。你仍然不會相信,但我會再說一次。
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