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7 17:24:58菲菲

思考比記憶重要


※青青草原‧華‧抓的住我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是不是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重視事實的記憶,忽略了思考的方法,以至於所有時間花在記憶上,沒有時間去把學習的知識組織成一個有用的網呢........

 

【文/洪蘭思考比記憶重要】

 

 

 

  最近陪一個晚輩去相親,吃完飯送女方回家時,看到她讀小四的姪兒在客廳沙發上讀大英百科全書。每個人都嘖嘖稱奇,他媽媽非常驕傲的指著一排三十多本的精裝書說:「已經讀到字母C了。」大家都誇獎這孩子,說回去也要叫自己的小孩念百科全書。

 

  我聽了卻很不以為然,因為這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就像我們小時候用背字典的方法來學英文一樣,效果並不好。學英文必須從英文書的文章脈絡之間去了解字的意義與用法,背字典是單純的「fact」,沒有架構,背了不知該往哪裡放也是枉然。

 

  百科是用來查資料的,它是按字母編排的零碎事實,孩子可以背得一百萬個事實,使他上電視贏得有獎徵答,但是它不會擴大孩子的視野或增加更多能力去解決真正的問題。一個事實要對孩子有意義,必須先把它消化,找到它和別的事實之間的關係,在原有的知識架構中將它定位,這個知識才是他的,他的知識面才會擴大,才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美國自學成功的電腦界奇葩--詹姆士.巴哈(James Bach)就說:「教育不是一堆事實的總和,也不是求學的年數,更不是標準答案,它是從你所學的東西中脫穎而出的『你』。教育就是我們本身,不是可以反哺出來的東西。」這段話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現在都錯認了教育的目的,把背誦一堆事實、考試得高分當做教育成功;其實教育是變化氣質,一個有受過教育的人風度會不一樣,文質彬彬。

 

  詹姆士.巴哈以一個高中未畢業、20歲小夥子的身分,進入蘋果電腦公司做到軟體測試部的經理,讓底下一群學歷比他高的碩士博士都服氣,的確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他說為什麼他自學的效果比學校教的好,因為他的自學進度表有機動性,隨時因為心中想讀而去讀。他讀的是自己心智安排的順序,而不是別人安排的知識順序。換句話說,他有求知慾,讀的是自己想讀的,所以他學習的動機比別人強、效果比別人好。他學習的方法也跟一般學校教的不同,他強調思考。每次想到一個點子時,他就問自己這個想法的例子有哪些?有其他一樣的想法嗎?如何學習到這個想法的細節?他把這個方法應用到每一個新的、未曾接觸的東西上,因為知識會吸引知識,不知不覺就形成他錯綜複雜、連接緊密的知識面。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是,這是一個可以活用的知識網。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是不是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重視事實的記憶,忽略了思考的方法,以至於所有時間花在記憶上,沒有時間去把學習的知識組織成一個有用的網呢........

 

 

 

※文/洪蘭

 感謝提供以上拍攝照片之友人華華 

上一篇:一張罰單

下一篇:忙著活或忙著死

雷爸 2009-12-08 21:27:34

洪蘭教援是醫學教育評鑑委員
今年首次參與台大醫學系的評鑑工作
不知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的創始者
黃昆巖教援對此事伴的想法
雷媽是護理教育的執行者同時也兼負
台灣護理教育的評鑑工作
我個人非常佩服洪蘭老師說了實話也未違反
倫理.台灣的教改真的要這樣的有心人啊

版主回應
洪蘭的文章,一次讓你看個夠!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28/post/23/1422

中國時報 E7/人間副刊 2005/04/04
1.《回應與挑戰》洞口的原始人
2.《洪蘭專欄》你的親子溝通管道封閉了嗎?
3.《洪蘭專欄》放下面子,不必衣錦才還鄉
4.《洪蘭專欄》為什麼他要偷獎狀
5.《回應與挑戰》洞口的原始人
2009-12-09 04:55:08
celia 2009-12-06 22:23:21

但興趣成為工作,是否不再是興趣?
有看法的人希望也給我一些不同的方向....

版主回應
凡事其中產生了壓力時,往往心中出現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求好心切心態之下,必定一時之間感覺不出樂趣,極有可能用逃避來紓解挫折或是一時瓶頸的低潮情緒。

康德:美是無目的的快樂。

蘇軾〈定風波〉
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

還是想提醒celia,不忘初衷......
2009-12-07 19:41:49
Charly 2009-12-02 18:55:37

看完此文覺得自已走的是正向道路而欣慰,
不過欣慰完下秒又得和沉重的原文書相見。

思考來源是的確要些理論基礎和知識水平,
但現今大學生會讀的書補足所需實在有限,
知識的普遍性讓人覺得隨手可得所以漫不在乎,
然而真正的智慧卻連邊都沒碰著...

版主回應
He is an artist, but his art is not cleanliness. To a certain extent he is even dirty because he is an artist, for food, to look smart, needs dirty treatment. When a steak, for instance, is brought up for the head cook's inspection, he does not handle it with a fork. He picks it up in his fingers and slaps it down, runs his thumb round the dish and licks it to taste the gravy, runs it round and licks it again, then steps back and contemplates the piece of meat like an artist judging a picture, then presses it lovingly into place with his fat, pink fingers, every one of which he has licked a hundred times that morning.


本文節錄自英國文豪奧維爾 George Orwell 的《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談起 Orwell,大家都會想起他最著名的諷剌式小說《1984》和《Animal Farm》,但很多人不知道寫實文章才是他最強項。Orwell 有次他為了記錄窮人的生活,親身走到巴黎和倫敦捱窮。結果他乞食過,露宿過,受盡窮人的苦楚;回到老家,他把這段日子的日記結集成《Down and Out》一書。

書中一節記錄他在巴黎某酒店餐廳當洗碗工人的所見所聞,淺白的文字,加上細膩的描述,法國大廚的髒相表露無違,這就是奧威爾的文字功力。
2009-12-03 13: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