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另一半。。硬要說心得
『消失的另一半』
這本書主打“2020年歐巴馬最愛小說之一!”
藉由歐巴馬的名人效應多賣了好幾刷
我也因為好評不斷又看了一次
去年其實看過一遍
沒什麼印象
沒有印象其實就是這本書對我該有的印象
因為書的主題是種族認同
在美國是很嚴重
但是我的生活中並不覺得被種族糾纏
誰會覺得種族困擾?
當然是劣勢種種者
而種族優劣在不同環境就會翻轉
比如美國 白人當然是優勢種族
但是在NBA黑人卻是優勢種族
白人、黃人恨不得自己是跳得高、暴扣力帥的黑人
在A片的世界裡擁有象鼻的黑人也是優勢種族
為此 頻道開闢了專門的分類叫做BBC(Big Black Coke)
就是給其他族雄性羨慕的
這本書的故事很簡單
就是一對雙胞胎姐妹A和B
十幾歲離開家鄉到大都市
A嫁給黑人 生了更黑的女兒a :「一個小女孩,大約七八歲,黑得像柏油。 烏漆抹黑,就好像直接從非洲飛來的。」
B嫁給白人 隱瞞自己黑人身份 過著中產白人的高尚生活 生了更白的女兒b
能隱藏身分正因為她們父母爺奶代代和比自己白的人結婚配種
「就像持續加奶稀釋的一杯咖啡。成為更加完美的黑人。一代白過一代。」
到雙胞胎這代 已經有近乎白人的膚色了
B自此沒回故鄉
對自己的女兒b說親戚全部死光光了
A遭家暴 則回到故鄉和母親過日子 女兒a也在小鎮長大
後來ab偶然相識了 但色階差太多 根本不會想到是表姊妹
直到有一天a去找b的時候 看見b的母親B 竟然和自己的媽長得一樣
才偷偷地調查....
故事的結論就是B終於回故鄉
為尋求家人的和解
她女兒b才不在乎黑不黑人呢
(因為她夠白才可以不在乎,就像馬雲說錢不重要,底氣在於 他夠有錢)
再回到我對種族問題缺乏切身經驗
即使在高級外省人和人口基數更多的閩南人之間
身為客家人也平平安安長大
別人說客家人小氣 我的確小氣 是事實陳述 沒什麼好辯駁
別人取笑客家口音 我發現的確有這些口音 不值得為之動怒
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上和求學中從來也沒有覺得不如其他族群
就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也不需要認同別族了
更不需要因為閩南語講得很純正而假裝是閩南人
在台灣 原住民比較有被歧視的經驗
小時候不叫他們“原住民”
而是“番仔”和“山地人”
其實我個人口出“山地人”也沒有歧視的意思
住山上叫山地人合情合理
不然住海邊叫做海口人 也被歧視了?
現在原住民不但不是歧視
反而是特權 享有我羨慕得要命的福利、補助、加分
很多人都搶著當原住民呢
歧視的對象早就從原住民轉移到外籍移工
以前叫做外勞、外傭、外籍新娘
不要說我們有多文明 不會歧視外勞
搭火車的時候不妨觀察一下
當全車剩下的空位在外勞旁邊
那個座位就會一直從台北空到桃園
除非上來了另一個外勞
但是這個舉例也太以偏概全
我們善良的同胞更多的不是歧視
而是不了解外人
有不安全感而已
,
說到底
台灣的種族歧視不會完全沒有
黑人走在路上被警察叫下來盤查搜身
外勞走在路上也會被台灣警察盤查(查獲逃逸的比列很高哦)
但不如美國那麼怵目驚心
所以這本書談種族雖然刻骨銘心
對台灣人而言是隔靴搔癢
(對美國而言也只是黑人在刻骨銘心)
不能算很有共鳴的書
就像以前看過種族的題材汗牛充棟
比如“紫色姐妹花” 幸福綠皮書、逐夢大道 Selma、致所有逝去的聲音 The Hate U Give....
但全部加起來卻沒有“D.P:逃兵追緝令”的觸動大
是那些電影拍得不好嗎?
當然不是
原因只是我當過兵 看過絕對服從的制度下的可憐菜鳥
而沒在美國當過黑人而已
講半天 到底推不推薦這本書啦?
其實就是不甘心花了兩個半天 看了兩次
硬要整理心得
實在沒心得好講 就看看封面
美國書是多彩、半抽象的封面
象徵種族、性取向(沒錯,裡面安插了變性人的角色)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高低
所以才用豐富的色彩暗示可能無限
台灣版的封面就很電影海報
而且是商業片的海報
這是對台灣讀者圖像鑑賞能力的適度調整...
另一個非常深層的隱喻
是故事的小鎮名為“野鴨鎮 Mallard town”
Mallard 就是綠頭鴨
這是綠頭鴨的尊容:
https://www.pinterest.com/pin/480618591496055918/
#https://www.pinterest.com/pin/648940627569250203/
必須動用photoshop才可以把藏在鴨頭的另一張臉提煉出來
這隻小黃狗就是隱喻野鴨鎮的居民
即使找白人配種 讓後代不那麼黑
始終還是藏著另一張臉
如果我來設計封面就拿綠頭鴨來玩
但是寓意太高深
提案在台灣不會過
在美國也很難過
「消失的另一半」佳句:
上一篇:洪瑞麟
下一篇:殺人演繹。。。合理的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