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的故事
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wen2050/
現今名片實為古代人的名刺、門狀、名狀的衍化物,它的形式、尺幅、質地、風格以及稱謂,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
◎唐麟蒂
2008年1月香港的陳可辛導演,集港、中、臺三地最紅演員劉德華、李連杰、金城武等拍了一部電影「投名狀」。許多年青人問:「投名狀是什麼意思?」其實也不過才隔百年,百年前它可是一個很普通的名辭哪!
回溯百年前,日本從《馬關條約》(1895)據臺後,就積極清理臺灣的田籍。1927年7月日相田中義一向眧和天皇提出史上有名的「田中奏摺」,確定了侵華政策,又更為加強整飭戶政以備戰爭抽丁之用,遂使臺灣戶政工作比同時代的中國要上軌道得多。我中華民國政府是在民國35年6月才依〈戶籍修正法〉由行政院頒布〈戶籍法施行細則〉,對國民身分證的製作有關事項做出了具體規定,卻因政治動亂並未普及;光復後的臺灣,以日據時期的戶政工作做基礎,國民身分證的普及率甚高,彼時叫良民證。民國38年大陸淪陷,為防共黨滲透來臺,臺灣省政府實行第一次戶口普查並換發新的身分證。
而在此之前,中國大陸二千年來,官方沒有個人身分證明的統一文件,但凡科舉考試,官訟案件,抽壯丁,交田稅,概以保正(現今稱里長)的作證來確定身分,所以保正與民間基層的關係最為密切。相傳土地公(客家人稱伯公)就是陰間的保正,人死了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土地公報到,土地公遂成為人民普遍祭祀的神祉。迄今臺灣民間一般人稱里長也是親暱地喊一聲里長伯,而不計年齡。
在沒有身分證之前的彼時,例如參加科舉等,是自行書寫自己的姓名、祖父名字、父親名字、父親職業、籍貫、出生年月日時,在一張紙上,介紹自己的身分;也許古人比較老實吧,也從未聽說有改小年齡或冒名之事,社會風氣強調的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到了清朝由於洪幫、青幫的發展,隨之流行結拜兄弟,效法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結義來拉近雙方關係。這種結拜除了口頭的承諾生死與共,稍正式的有個儀式叫換蘭譜或換帖,這個蘭譜或叫帖的就是名狀。
俗諺說:「打虎要靠親兄弟,打仗要靠父子兵」。投名狀會在軍隊中發展迅速和普遍,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血肉相搏時必須要有兄弟的感情才能拼死勁,像先總統蔣公就和黃郛將軍、軍事副委員長馮玉祥換過蘭譜,結拜為異姓兄弟。
表達姓名、身分的「名狀」究竟始自何年何月?據嘉慶年間學者趙翼寫的《陔餘叢書》記載:在秦漢時期這種書寫自己名字介紹自己的紙片被稱為「謁」,算是一種拜帖,用在謁見,又被稱為「刺」,到唐朝稱為「膀子」,宋朝被稱為「門狀」,明朝被稱為「名帖」,清朝又稱為「名刺」,內容逐漸簡化到只有自己的姓名、職稱、地址,一如現今的名片。
劉逢《事始》云:「古時削木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後世以紙書之謂之名帖」。現今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為:「載有本人姓名、地址、職位、電話用以介紹自己的叫名片。」
現今名片實為古人的名刺、門狀、名狀的衍化物,它的形式、尺幅、質地、風格以及稱謂,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像清朝時,朝鮮宰相李銀為了索求楊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字畫,求見鄭板橋,呈送一張40公分長,16公分寬,1. 7公分厚,上書自己姓名、身分的硬紙片,被稱為世界上有紀錄以來體積最大的名片;1896年李鴻章出使美國,所使用的名片是特製長達2尺的名片,以表達他的上國衣冠身分氣派。中國近代史上有關名片最為人熟悉的故事當推開國元勳于右任的故事了,右老以舉人身分傾心革命,被清廷官方注意,右老在被逮捕前一刻得知消息匆忙逃家,臨走前抓了一把來往名片攜入懷中,一
路上遇盤查就掏出一張名片搪塞,得以逃出陝西。
確實,名片代表了你的身分、品味,用得巧妙,可以讓人加深印象,當然弄巧成拙的例子也不少。有人名片上除了名字,什麼也沒有,意思是告訴你,你該知道他的;也有人名片上密密麻麻排了一大堆頭銜,無數的職稱令人瞠目,若再細看一下,盡是宗親會幹事、同學會、校友會會長、同鄉會理事之類,六、七行之多只彰顯自己的好名而已。還有人在名片上附印自己的照片,在美國房地產業的仲介人,普遍都這麼做,若在臺灣恐有以色娛人之嫌了。過年節時,送禮的禮盒上,考究的也有附上禮盒專用的紅色名片,意味出名片主人的交遊廣闊。而風月場合中的媽媽桑(古時叫老鴇)送給客人的名片,幾乎有個通例,尺寸比一般常見的名片小巧,印刷精緻,頭銜一概是經理。商場上的女強人要印名片時,可得當心點,要區分此經理非彼經理。而一般中規中距的名片,風格仍是白底黑字、樸素大方,讓人看了心安。近些年臺灣急功近利的風氣也表現在名片上,流行製作所謂的開運名片,講求要用什麼顏色的字體,筆劃要湊成什麼吉祥的數字,字體要布局放在什麼位置;一張名片入手,繽紛的色彩就先讓人眼花撩亂,能讓人印象深刻的只是花俏兩字。
大陸改革開放後,兩岸關係進入一個新里程,赴大陸遊覽或工作的臺胞為政府提供了不少資料,許多公開取得的名片填充了我方人事資料網;同樣的,來臺參訪的大陸人士也無一不喜歡蒐集我方各階層人士的名片,積砂成塔,或可以築出一個相對輪廓吧!日前調查局、情報局和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共同舉辦了一個學術研討會,研討的主題為「中共建政暨兩岸分治六十年」。當天軍、政、學界的學者專家雲集,座無虛席,卻忽然冒出了一位不速之客,專找上台的人索要名片,嘴巴說要交換名片,卻不拿出自己的名片給對方,有經驗的人相視一笑,這不就是在替人蒐集臺灣這方面專才名片的現成例子嗎?「小心匪諜就在你身旁」一句曾經響亮過的標語,剎間浮出了腦海。
引自:清流月刊
上一篇:專注的焦點錯誤,再努力也只是白搭
下一篇:[ 性格 ] 你如何演繹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