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師說法利人天,出離解脫有真方
網上有人說,大乘佛教把「釋迦牟尼佛」除名?應該正確來說,不是除名是虛其化,承認他是教主,但更重視「阿彌陀佛」。這點很說不過去,因為「阿彌陀佛」這是「佛陀」在世時,不曾出現過的人物,如果硬要說有那也是五、六百年後才開始的!所以南傳佛教不承認有什麼?「阿彌陀佛」這號人物,你在原始佛教「阿含經」裡也找不到(所以淨土經出處定有問題?)?若論出處,最早可能就是大天比丘的一句「道因聲故起」!這應該是「念佛」最早的源由?但此佛也非彼佛是指「釋迦牟尼佛」非「阿彌陀佛」。以下是多年前,我寫下的時間論述。
關於「阿彌陀佛」存不存在的問題!就我自己的認知,你從「阿含經」上來看,你是找不到答案,因為最早出現有「阿彌陀佛」,那是離佛世已經好幾百年後(五、六百年後)才出現的,所以南傳佛教從不承認有「阿彌陀佛」存在。你從印度佛教史來找「阿彌陀佛」也會無功而返!據聖嚴法師的看法:那是「時代及環境」有以助成的結果。大天比丘(佛陀滅度後大約一百年左右(公元前370年)生)他的一句「道因聲故起」。在五、六百年後,卻由後人引用發展成,大乘淨土為稱名「念佛」,的理論基礎由來!我想大天比丘,大概也沒想到吧?這就是成為「念佛」的最早原由。
誦經念佛的人好找,風骨越絕的人難得。
通往神(宗教)的路上,是不需要橋樑的,宗教是教人如何成為一個好人,不是如何成為神。
呂祖(呂洞賓)七言詩:
浮名浮利兩何堪,回首歸山味轉甘。
舉世算無心可契,誰人更與道相參。
越是動人的歌越哀傷,越感人的戲多半帶有情緒(求不得皆苦)。我常想人生,如果可以從來(時光可以倒流)很多人會不會後悔走錯了路呢?多數人一生都被名、利所羈絆住,到頭來走世上一遭(結果都只是白來一趟,還得受苦兼受難……想想真的好笑!)。都說名、利是浮雲,但沒有一個不嚮往抓住它?可惜人生短暫!等明白(回過神)了多數人已經(遲暮之年行將就木,回首來時徒留遺憾)時不我待了……
隨文記載:
「金剛經」是很多人推荐的,但那天聽聞一位「南傳比丘」說,他們不承認這是「佛陀」所言(講述)經典,如果連這部也是出於後人之手的偽經?那所謂大乘佛法要全部包起來了?也難怪,真學所謂大乘佛法的人,真要成就一位「阿佛漢」是難上加難,千百年來眾生被誤導?這到底是誰的責任?
雖然宗教上的差異(南北傳佛法)我們是可以尊重彼此,但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卻不容一絲被誤導,這關係至為重要(因為走錯路不如留在原地)!正如「佛陀」為求真理&解脫也經六年的苦行依然不得法,我們反倒在學後人所自創的經典而不自知(所以真的要慎思!),這離「佛陀」所教導(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自業自得因果論(目前大乘佛法卻興起所謂帶業往生,這已與「佛陀」所教授是絕對的衝突)似乎已越來越遠。
我們來看看「佛陀」又是怎麼説:
對失眠者而言,夜晚格外漫長。對疲憊者而言,目的地格外遙遠。而對盲目生存,不解正法者而言,生命中處處皆苦。任何的知識、無論你們自己閱覽,還是聽智者宣講,甚至是聽我所講,都不要輕易相信。要用自己的學識和智慧,去加以分別、驗證。
語末:
天上地下我獨尊,菩提樹下悟真如。
覺力完全於至誠,身正自然魔不侵。
明心見性月圓同,鹿野苑中轉法輪。
本師說法利人天,出離解脫有真方。
六道輪迴實可慘,十二因緣六度醫。
聲聞緣覺中間成,靜觀無我如如境。
五百羅漢行覺路,斷惑篤修信願行。
流光迅速如電過,四十九載言不虛。
john 2024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