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4 16:07:24東城居士
英雄觀後感
英雄觀後感
--略談《英雄》的敘述策略與武俠創意
在談我對《英雄》的觀後感之前,我先為幾個本文中的語詞作解釋:敷演時間(Discourse-time):閱讀文本的時間;《英雄》的敷演時間約一百分鐘。故事時間(Story-time):故事發生的時間;《英雄》的故事時間當自無名進秦宮到被殺為止。包孕結構(Embedded narrative structure):包孕結構中的敘述,通常是透過回憶、猜測來進行;不在順敘的故事時間內。
這個故事的敷演時間有九十多分鐘,但其實故事時間很短,不過就是無名儘宮、和秦王有一番對話、打鬥,然後離去被亂箭射死、並為秦軍莊重地抬出這麼短短的時間。但是在對話過程中,又利用許多的包孕結構來重現一場場的武打。以武俠片來說,此舉有其創意,可以讓有限的演員盡量多次的表演。但是這樣的包孕結構不如傳統的順敘來得動人的原因是:觀眾早已知道結局如何,所以少了懸疑。當然懸疑只是讓故事好看的策略之一,懸疑的好看不代表故事有深度,發人深省,《臥虎藏龍》採用順敘的方式來敘述,本身就很好看;加上深度也夠,即使能先知道結局,仍有許多可供咀嚼的東西,何況《臥虎藏龍》採用的還是懸疑較多的順敘法。《英雄》可供咀嚼的內容少,不過是簡單的劇秦美新思想(相較之下,一樣是刺秦的題材、一樣講求大場面的古裝電影,陳凱歌《荊軻刺秦王》就比張藝謀《英雄》耐人尋味得多),又用了缺少懸疑的包孕結構,雖然每一次重新敘述都有所顛覆,但你還是會知道這場決鬥的結果。而每一次重新敘述,都因為你已知結果,或者你知道那不過是猜測,所以打輸了,觀眾也不會感到難過,例如章子怡飾演的如月在劇中哭得很淒慘,卻不易使人鼻酸、跟著一起落淚。尤其甚者,觀眾還會想笑(與我同行的朋友笑著說飛雪死三次了)。
思想深度不足、該感人的戲卻變得好笑(敘述策略錯誤),使得該片的價值只剩下美術跟武打。不過僅此二點,也值回票價了,我就是衝著廣告上那堆恐怖的飛箭而決定去看一輪片的。
底下是這部片我覺得想要談談的幾個地方:
(1)
用顏色來作不同包孕結構的區分。一來可以使結構的區分鮮明,二來亦可使讀者參與對顏色所代表意涵的詮釋,三來這些同中有異的色調本身也極具美感,可謂本片的一大創舉。
(2)
決鬥中常常出現某人悠閒地後退或前進,另一人邊嘶吼邊進攻,但是你會覺得悠閒那人佔上風。以不交刃為武打手法,悠閒與急躁作對比,而不是簡單的「後發者必勝」的傳統武俠片模式,我覺得很有創意。
(3)
棋亭雨中,無名和長空意念的決鬥那段,讓意念的決鬥形象化;而真正的決鬥卻只有一瞬,很有趣。
(4)
藉由外物來表現劍氣殺氣,讓抽象的東西透過具象的東西表現得很具體可感。如秦王殿的蠟燭、飛雪和如月決鬥時的落葉、無名和長空決鬥時的雨水琴聲,讓人用別的感官去感受對決者強大的威力。
至於明顯有之前武俠片痕跡的,例如湖水決鬥明顯承襲徐克在《笑傲江湖》中的「獨孤九劍」──以劍尖點地,用來借力,直接翻身爭取時間,表現出劍術的高超(金庸小說中的破劍式、破刀式、破槍式、破箭式……,原為概念,在小說中固然可以進行,一旦要形象化則有其困難。徐克電影則將獨孤九劍改變成形象化的盪劍式、浪劍式、撩劍式、離劍式……,招式名稱的第一個字往往指用劍的動作,以便在大螢幕中給予形象的詮釋)。這種劍法後來被大量襲用,尤其霹靂布袋戲更是常見。《英雄》中把點地改成點湖水,雖是承襲,但亦有新意,只是須以舞蹈的心情看待、去領略其動靜相融的美感。否則二人老是兵不交鋒,一直在點湖水,實在令我這個武術門外漢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剝除思想的問題不談,而將《英雄》放在武俠片的脈絡底下看,武俠片的大師級導演追求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新風格的建立。徐克的《倩女幽魂》、《笑傲江湖》、《黃飛鴻》系列都是武俠片中開風氣開潮流的作品;而李安《臥虎藏龍》又能另闢蹊徑,自成一家,只是李安的風格要引起大量模仿而成為潮流,可能不容易。《英雄》自上映以來,便一直被拿來和《臥虎藏龍》作對比討論,也是因為美學風格足以承繼《臥》片的原因。而創意的開發上,徐克開發了足尖點地的盪劍式、一劍將人活生生分成左右兩半的離劍式、空中連環踢胸的佛山無影腳等,李安開發了劍鳴、竹林決鬥、持續於屋頂上躥跳追打的決鬥等,如果新一批的武俠片,開始大量出現簡單而大片的顏色、用蠟燭感應殺氣、大量的飛箭……我們便可以會心微笑:張藝謀引起風潮了。
----
東城居士案:
這篇文章本來是bbs式的文章
貼在留言版
後來改成散文式的
交給編刊物的學妹
並重新貼在這裡
--略談《英雄》的敘述策略與武俠創意
在談我對《英雄》的觀後感之前,我先為幾個本文中的語詞作解釋:敷演時間(Discourse-time):閱讀文本的時間;《英雄》的敷演時間約一百分鐘。故事時間(Story-time):故事發生的時間;《英雄》的故事時間當自無名進秦宮到被殺為止。包孕結構(Embedded narrative structure):包孕結構中的敘述,通常是透過回憶、猜測來進行;不在順敘的故事時間內。
這個故事的敷演時間有九十多分鐘,但其實故事時間很短,不過就是無名儘宮、和秦王有一番對話、打鬥,然後離去被亂箭射死、並為秦軍莊重地抬出這麼短短的時間。但是在對話過程中,又利用許多的包孕結構來重現一場場的武打。以武俠片來說,此舉有其創意,可以讓有限的演員盡量多次的表演。但是這樣的包孕結構不如傳統的順敘來得動人的原因是:觀眾早已知道結局如何,所以少了懸疑。當然懸疑只是讓故事好看的策略之一,懸疑的好看不代表故事有深度,發人深省,《臥虎藏龍》採用順敘的方式來敘述,本身就很好看;加上深度也夠,即使能先知道結局,仍有許多可供咀嚼的東西,何況《臥虎藏龍》採用的還是懸疑較多的順敘法。《英雄》可供咀嚼的內容少,不過是簡單的劇秦美新思想(相較之下,一樣是刺秦的題材、一樣講求大場面的古裝電影,陳凱歌《荊軻刺秦王》就比張藝謀《英雄》耐人尋味得多),又用了缺少懸疑的包孕結構,雖然每一次重新敘述都有所顛覆,但你還是會知道這場決鬥的結果。而每一次重新敘述,都因為你已知結果,或者你知道那不過是猜測,所以打輸了,觀眾也不會感到難過,例如章子怡飾演的如月在劇中哭得很淒慘,卻不易使人鼻酸、跟著一起落淚。尤其甚者,觀眾還會想笑(與我同行的朋友笑著說飛雪死三次了)。
思想深度不足、該感人的戲卻變得好笑(敘述策略錯誤),使得該片的價值只剩下美術跟武打。不過僅此二點,也值回票價了,我就是衝著廣告上那堆恐怖的飛箭而決定去看一輪片的。
底下是這部片我覺得想要談談的幾個地方:
(1)
用顏色來作不同包孕結構的區分。一來可以使結構的區分鮮明,二來亦可使讀者參與對顏色所代表意涵的詮釋,三來這些同中有異的色調本身也極具美感,可謂本片的一大創舉。
(2)
決鬥中常常出現某人悠閒地後退或前進,另一人邊嘶吼邊進攻,但是你會覺得悠閒那人佔上風。以不交刃為武打手法,悠閒與急躁作對比,而不是簡單的「後發者必勝」的傳統武俠片模式,我覺得很有創意。
(3)
棋亭雨中,無名和長空意念的決鬥那段,讓意念的決鬥形象化;而真正的決鬥卻只有一瞬,很有趣。
(4)
藉由外物來表現劍氣殺氣,讓抽象的東西透過具象的東西表現得很具體可感。如秦王殿的蠟燭、飛雪和如月決鬥時的落葉、無名和長空決鬥時的雨水琴聲,讓人用別的感官去感受對決者強大的威力。
至於明顯有之前武俠片痕跡的,例如湖水決鬥明顯承襲徐克在《笑傲江湖》中的「獨孤九劍」──以劍尖點地,用來借力,直接翻身爭取時間,表現出劍術的高超(金庸小說中的破劍式、破刀式、破槍式、破箭式……,原為概念,在小說中固然可以進行,一旦要形象化則有其困難。徐克電影則將獨孤九劍改變成形象化的盪劍式、浪劍式、撩劍式、離劍式……,招式名稱的第一個字往往指用劍的動作,以便在大螢幕中給予形象的詮釋)。這種劍法後來被大量襲用,尤其霹靂布袋戲更是常見。《英雄》中把點地改成點湖水,雖是承襲,但亦有新意,只是須以舞蹈的心情看待、去領略其動靜相融的美感。否則二人老是兵不交鋒,一直在點湖水,實在令我這個武術門外漢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剝除思想的問題不談,而將《英雄》放在武俠片的脈絡底下看,武俠片的大師級導演追求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新風格的建立。徐克的《倩女幽魂》、《笑傲江湖》、《黃飛鴻》系列都是武俠片中開風氣開潮流的作品;而李安《臥虎藏龍》又能另闢蹊徑,自成一家,只是李安的風格要引起大量模仿而成為潮流,可能不容易。《英雄》自上映以來,便一直被拿來和《臥虎藏龍》作對比討論,也是因為美學風格足以承繼《臥》片的原因。而創意的開發上,徐克開發了足尖點地的盪劍式、一劍將人活生生分成左右兩半的離劍式、空中連環踢胸的佛山無影腳等,李安開發了劍鳴、竹林決鬥、持續於屋頂上躥跳追打的決鬥等,如果新一批的武俠片,開始大量出現簡單而大片的顏色、用蠟燭感應殺氣、大量的飛箭……我們便可以會心微笑:張藝謀引起風潮了。
----
東城居士案:
這篇文章本來是bbs式的文章
貼在留言版
後來改成散文式的
交給編刊物的學妹
並重新貼在這裡
下一篇:蘿拉快跑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