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7 18:06:34阿昆
心理防衛機轉
生活科學概論;壓力下的防衛反應
防衛反應就是佛洛依德(S.Freud, 1856-1939)之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論中的「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所謂防衛機轉,是指人們在應付挫折情境時,為防衛或降低焦慮與壓力的心理反應,同時也是壓力管理的方法。通常,壓力下的行為反應都是在意識(conscious)狀態下運作。適度使用防衛機轉有助於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健全發展,但如過度的使用或將其當成是逃避現實的手段,則會造成人格的偏差,甚且會導致心理異常。防衛機轉的運作都具備兩個特徵:第一個是它們都否認、曲解或扭曲現實;第二個是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下運作,所以人們是無法加以控制的。常見的防衛機轉有以下九種。
一、否定作用
否定作用是一種在運作形式最簡單的防衛機轉。所謂否定作用,是指個體將已發生的不愉快經驗加以否定,藉以避免或消除該經驗所帶來之緊張或壓力的歷程;也就是拒絕接受不愉快經驗已發生或存在的事實。易言之,否定作用是否認不好經驗存在的歷程,也就是說,自我藉著「否定」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俗語所謂的「駝鳥政策」、「掩耳盜鈴」、「眼不見為淨」,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現。運用否定作用的人,不但否定了事實的存在,而且相信沒有這個事實;準此,如過度使用否定作用,可能就會產生妄想的異常行為
二、投射作用
原意是指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他人或外物之現像的歷程;例如,「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如是」就是典型的投射作用,是指個人將自己不為道德規範或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在別人身上,藉以減少自己因擁有此慾念或缺點而產生焦慮的歷程。當某人常常特別強調或大聲疾呼:「他才愛女生」或「他才作弊」時,這個人就是在使用投射作用,而他正可能就是一個愛女生者或是作弊者。投射作用通常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使用比較小的危險來替代比較大的危險,藉以降低焦慮;第二個是使用保護自己的方法,以表達個人的衝動。
三、反向作用
所謂反向作用,是指在行為表現上,恰與其內心隱藏的慾念相反,藉以減少因慾念存在而生焦慮的歷程。例如,用愛來取代恨,用最好的態度來對待他所最不喜歡的人或事。就因使用恨或不好的態度來表達情感時,會引起負面的後果或遭致懲罰,所以當事人就拼命的去控制這兩種情感,結果第二種情感不但沒有表現出來,反而經由相反的方向表現出愛與最好的態度,此種現象或歷程就是反向作用。俗語中的「此地無銀三百兩」,流行歌曲中的「我的心理只有你沒有他」,以及成語「笑裡藏刀」等都是反向作用的表現。那麼,我們又應如何去分辨,何者是反向作用的行為?何者是真實的行為呢?一般而言,凡是以極端、誇張、重覆、不尋常或強迫性的方式,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或情感者,就可能是反向作用下的行為。所以一位不怎麼體貼的丈夫,忽然對他的夫人又親又抱又送鑽戒時,為人妻者就要仔細思量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了。
四、退化作用
當人在幼稚時期,為了滿足某些需求或慾望,常會表現出一些特定的行為來,當特定的行為一出現就可能會滿足某些需求或慾望。例如,嬰兒肚餓口渴,一哭,媽媽馬上會將食物或飲料送進其口中;小孩孤單無助時,一叫「媽」,母親立刻就會到身邊來,他馬上會得到安全感。當成人常常出現這些行為時,他可能就是在運用退化作用這種防衛機轉。所謂退化作用,是指個人將自己的行為改以較幼稚的方式表達出來,藉以暫時獲得安全,滿足以消除焦慮之痛苦的歷程。換言之,當人們遇到挫折、危險或心不甘情不願的情境時,會放棄成人的技巧不用,而恢復使用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事情,以滿足自己的慾望者,就叫做退化作用。像人一遇到重大挫折時的呼天搶地、直叫媽,或遇到困難時咬指甲、吸手指,或一緊張就頭痛、胃痛、肚子痛、手腳麻木等,都是退化作用的表現。此外,所謂的「考試症候群」、「星期一症候群」之形成原因,很可能都是過度使用退化作用的結果。
五、補償作用
所謂補償作用,是指個人因心理上的缺陷而導致焦慮或不適應感時,使用種種可被接受的方法以彌補缺陷,俾以減輕焦慮或不適應感的歷程。俗諺所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一種補償作用。適度使用補償作用,會產生正面、積極的結果;惟過度使用,就可能會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如,個子矮小,受盡嘲諷的人,運用努力上進、事業成就來補償生理上的缺陷,終能使這個人走出一片天地,任何人都不敢再輕忽他的存在。再如,童年旅途多乖、命運多舛,受盡人間苦難的商場大亨,為了彌補童年不堪回首的心理創傷,於是對其獨生子寵溺有加,要五百給五千,要陽光給哈雷,要Casio給Rolex,一遇問題老子就立即出面擺平,最後的結局是,兒子敗光家產,結交損友且禍及老子。思及此,當吾人使用補償作用時,實不得不慎矣!
六、幻想作用
所謂幻想作用,是指當一個人遇到現實上之挫折或困難時,無法以實際的現實方法來處理這些挫折或困難的問題,於是利用想像的方法,將自己與現實世界脫離,存在於幻想之境界中,用想像的情感、希望與策略處理及因應心理上的挫折與困難,以得到內心滿足與降低焦慮的歷程。因為是使用想像的方法,所以幻想作用的歷程不必依照現實原則,也不必遵循衍生性思考程序(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來處理心理上的挫折或困難,而是使用原使性思考程序(primary thinking process)來因應問題。一個受盡他人百般折磨、伍辱、欺凌又怨氣無處發的電視、電影迷,在對社會正義徹底絕望之後,他會幻想自己是「郭靖」、「喬峰」、「張三豐」、「基度山」;一個鎮日沉迷於「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人,很可能就是在現實戀情中的失意人。
七、轉移作用
所謂轉移作用,是指當人的需求、情感或慾念無法經由直接的方法去獲得滿足時,就轉移對象以間接的方法去獲取滿足的歷程。如對某一對象之情感或慾念,不為自己或社會所接受,所以就將其轉移至另一個比較可以被自己或社會所接納之對象身上,以減輕自己精神上之負擔、壓力或焦慮,就稱之為轉移作用。被轉移的對象,可以是人、動物,也可以是無生命的物體。例如,王小弟的寵物是一隻北京狗,他與牠日夜相處、形影不離,有一日北京狗走失了,王小弟就將北京狗的情感轉移到一隻布娃娃狗身上。又如營部會議被營長嚴厲斥責的連長,會將怒氣與憤恨帶回連部轉移到排長與班長身上;再者,以咬指頭代替吸吮奶嘴;無法出國觀光而在國內旅行等,也都是轉移作用的使用。
八、昇華作用
佛洛依德認為,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會有傳世及感人肺腑的作品,常是因為他們將原始的性需求或攻擊衝動,昇華到創造性的行為上所造成的。所謂昇華作用,是指個人將不為社會或道德所認可、接受的需求、衝動、慾念,改以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方式來表現行為的歷程。昇華作用的行為,不僅可發洩或滿足自己原有的情感,也能將原有的衝動、需求、慾念疏導至比較崇高的方向去,而且這種行為通常是較具創造性及建設性。
九、合理化作用
人在說明或闡釋某個現象或事件時,如用「真理由」(開會遲到是因睡過頭,不唸大學是因為考不上)來表達時,可能會導致負面的結果(被長官責罵,沒面子),這時他就可能會使用「好理由」(女兒突然發高燒,開車送她去急診,所以開會遲到;家境清寒,繳不起學費,所以沒上大學)去表達,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擾或難堪。像此種以社會認可的好理由(不論其是真或假),取代個人心中的真理由,藉以減少現實情境之困擾或不快的歷程,就稱為合理化作用。類如「酸葡萄心理」及自嘆「紅顏薄命」或「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等,可說都是合理化作用的託詞。
防衛反應就是佛洛依德(S.Freud, 1856-1939)之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論中的「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所謂防衛機轉,是指人們在應付挫折情境時,為防衛或降低焦慮與壓力的心理反應,同時也是壓力管理的方法。通常,壓力下的行為反應都是在意識(conscious)狀態下運作。適度使用防衛機轉有助於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健全發展,但如過度的使用或將其當成是逃避現實的手段,則會造成人格的偏差,甚且會導致心理異常。防衛機轉的運作都具備兩個特徵:第一個是它們都否認、曲解或扭曲現實;第二個是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下運作,所以人們是無法加以控制的。常見的防衛機轉有以下九種。
一、否定作用
否定作用是一種在運作形式最簡單的防衛機轉。所謂否定作用,是指個體將已發生的不愉快經驗加以否定,藉以避免或消除該經驗所帶來之緊張或壓力的歷程;也就是拒絕接受不愉快經驗已發生或存在的事實。易言之,否定作用是否認不好經驗存在的歷程,也就是說,自我藉著「否定」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俗語所謂的「駝鳥政策」、「掩耳盜鈴」、「眼不見為淨」,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現。運用否定作用的人,不但否定了事實的存在,而且相信沒有這個事實;準此,如過度使用否定作用,可能就會產生妄想的異常行為
二、投射作用
原意是指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他人或外物之現像的歷程;例如,「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如是」就是典型的投射作用,是指個人將自己不為道德規範或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在別人身上,藉以減少自己因擁有此慾念或缺點而產生焦慮的歷程。當某人常常特別強調或大聲疾呼:「他才愛女生」或「他才作弊」時,這個人就是在使用投射作用,而他正可能就是一個愛女生者或是作弊者。投射作用通常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使用比較小的危險來替代比較大的危險,藉以降低焦慮;第二個是使用保護自己的方法,以表達個人的衝動。
三、反向作用
所謂反向作用,是指在行為表現上,恰與其內心隱藏的慾念相反,藉以減少因慾念存在而生焦慮的歷程。例如,用愛來取代恨,用最好的態度來對待他所最不喜歡的人或事。就因使用恨或不好的態度來表達情感時,會引起負面的後果或遭致懲罰,所以當事人就拼命的去控制這兩種情感,結果第二種情感不但沒有表現出來,反而經由相反的方向表現出愛與最好的態度,此種現象或歷程就是反向作用。俗語中的「此地無銀三百兩」,流行歌曲中的「我的心理只有你沒有他」,以及成語「笑裡藏刀」等都是反向作用的表現。那麼,我們又應如何去分辨,何者是反向作用的行為?何者是真實的行為呢?一般而言,凡是以極端、誇張、重覆、不尋常或強迫性的方式,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或情感者,就可能是反向作用下的行為。所以一位不怎麼體貼的丈夫,忽然對他的夫人又親又抱又送鑽戒時,為人妻者就要仔細思量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了。
四、退化作用
當人在幼稚時期,為了滿足某些需求或慾望,常會表現出一些特定的行為來,當特定的行為一出現就可能會滿足某些需求或慾望。例如,嬰兒肚餓口渴,一哭,媽媽馬上會將食物或飲料送進其口中;小孩孤單無助時,一叫「媽」,母親立刻就會到身邊來,他馬上會得到安全感。當成人常常出現這些行為時,他可能就是在運用退化作用這種防衛機轉。所謂退化作用,是指個人將自己的行為改以較幼稚的方式表達出來,藉以暫時獲得安全,滿足以消除焦慮之痛苦的歷程。換言之,當人們遇到挫折、危險或心不甘情不願的情境時,會放棄成人的技巧不用,而恢復使用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事情,以滿足自己的慾望者,就叫做退化作用。像人一遇到重大挫折時的呼天搶地、直叫媽,或遇到困難時咬指甲、吸手指,或一緊張就頭痛、胃痛、肚子痛、手腳麻木等,都是退化作用的表現。此外,所謂的「考試症候群」、「星期一症候群」之形成原因,很可能都是過度使用退化作用的結果。
五、補償作用
所謂補償作用,是指個人因心理上的缺陷而導致焦慮或不適應感時,使用種種可被接受的方法以彌補缺陷,俾以減輕焦慮或不適應感的歷程。俗諺所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一種補償作用。適度使用補償作用,會產生正面、積極的結果;惟過度使用,就可能會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如,個子矮小,受盡嘲諷的人,運用努力上進、事業成就來補償生理上的缺陷,終能使這個人走出一片天地,任何人都不敢再輕忽他的存在。再如,童年旅途多乖、命運多舛,受盡人間苦難的商場大亨,為了彌補童年不堪回首的心理創傷,於是對其獨生子寵溺有加,要五百給五千,要陽光給哈雷,要Casio給Rolex,一遇問題老子就立即出面擺平,最後的結局是,兒子敗光家產,結交損友且禍及老子。思及此,當吾人使用補償作用時,實不得不慎矣!
六、幻想作用
所謂幻想作用,是指當一個人遇到現實上之挫折或困難時,無法以實際的現實方法來處理這些挫折或困難的問題,於是利用想像的方法,將自己與現實世界脫離,存在於幻想之境界中,用想像的情感、希望與策略處理及因應心理上的挫折與困難,以得到內心滿足與降低焦慮的歷程。因為是使用想像的方法,所以幻想作用的歷程不必依照現實原則,也不必遵循衍生性思考程序(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來處理心理上的挫折或困難,而是使用原使性思考程序(primary thinking process)來因應問題。一個受盡他人百般折磨、伍辱、欺凌又怨氣無處發的電視、電影迷,在對社會正義徹底絕望之後,他會幻想自己是「郭靖」、「喬峰」、「張三豐」、「基度山」;一個鎮日沉迷於「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人,很可能就是在現實戀情中的失意人。
七、轉移作用
所謂轉移作用,是指當人的需求、情感或慾念無法經由直接的方法去獲得滿足時,就轉移對象以間接的方法去獲取滿足的歷程。如對某一對象之情感或慾念,不為自己或社會所接受,所以就將其轉移至另一個比較可以被自己或社會所接納之對象身上,以減輕自己精神上之負擔、壓力或焦慮,就稱之為轉移作用。被轉移的對象,可以是人、動物,也可以是無生命的物體。例如,王小弟的寵物是一隻北京狗,他與牠日夜相處、形影不離,有一日北京狗走失了,王小弟就將北京狗的情感轉移到一隻布娃娃狗身上。又如營部會議被營長嚴厲斥責的連長,會將怒氣與憤恨帶回連部轉移到排長與班長身上;再者,以咬指頭代替吸吮奶嘴;無法出國觀光而在國內旅行等,也都是轉移作用的使用。
八、昇華作用
佛洛依德認為,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會有傳世及感人肺腑的作品,常是因為他們將原始的性需求或攻擊衝動,昇華到創造性的行為上所造成的。所謂昇華作用,是指個人將不為社會或道德所認可、接受的需求、衝動、慾念,改以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方式來表現行為的歷程。昇華作用的行為,不僅可發洩或滿足自己原有的情感,也能將原有的衝動、需求、慾念疏導至比較崇高的方向去,而且這種行為通常是較具創造性及建設性。
九、合理化作用
人在說明或闡釋某個現象或事件時,如用「真理由」(開會遲到是因睡過頭,不唸大學是因為考不上)來表達時,可能會導致負面的結果(被長官責罵,沒面子),這時他就可能會使用「好理由」(女兒突然發高燒,開車送她去急診,所以開會遲到;家境清寒,繳不起學費,所以沒上大學)去表達,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擾或難堪。像此種以社會認可的好理由(不論其是真或假),取代個人心中的真理由,藉以減少現實情境之困擾或不快的歷程,就稱為合理化作用。類如「酸葡萄心理」及自嘆「紅顏薄命」或「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等,可說都是合理化作用的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