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4 01:07:57亞平

誰是下一隻蘭嶼石鮒

 生物分類學裡引人入勝的故事不少,蘭嶼石鮒僅是其中之一,另一則二十世紀初發表,卻在近二十一世紀時才被重新定義的分類學故事是﹁台灣★︵左魚右回︶﹂。
 上世紀初,雷根、大島先後發表這種台灣特有種淡水魚,因背鰭特徵記錄不一,學名互異的﹁台灣★﹂、﹁南投★﹂,各在台灣淡水魚類相中存活近百年。一九九六年,陳義雄到大英博物館檢視魚類標本,才發現南投★正是台灣★,在命名優先原則下,讓這種台灣特有魚類正名為台灣★。
 分類學者長年沈浸在文獻、標本、圖鑑,以及野外採集行動中,看似與常人生活無關,實則不然。陳義雄認為,就舉世關注的生物多樣性角度而言,若連物種特性都無法精確掌握,欲維持生物多樣性目標,恐怕是奢言。
 過去幾十年來,分類學者投入本土生物研究領域,透過他們的眼睛、足跡,國人更熟悉在這片土地上與我們共生的萬物,但更讓人遺憾的是,不少物種在發表後就再也無法見到。對人類來說,牠們是鑑往知來的跡證,一旦錯失,衝擊的不僅是未來的生物多樣性,更可能漏失理解過去的機會。
 陳義雄舉例,像櫻花鉤吻鮭就是台灣本島冰河時期的活證據,淡水魚類和島嶼共同成長、變動,一旦遭到破壞,島上現存子民恐怕也將失去理解史前史的機會;放眼未來,分類學者的工作只是﹁把科學的腳印加上去﹂,從河川水質到棲地單調化,都是值得省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