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汽車被動安全裝置:SRS/Airbag(安全氣囊)
<SRS/Airbag(安全氣囊)>
氣囊(Air-bag,或稱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簡稱SRS)指安裝在汽車上的充氣軟囊,使用在車輛發生撞擊事故的瞬間彈出,藉以達到緩衝的作用,保護駕駛和乘客的安全。它需要與安全帶兩者配合使用,才能得到最佳的防護效果。一般而言,遭遇到發生碰撞時,可以避免乘座人員頭部和身體,直接撞擊到車輛內部,減少人員傷害程度。根據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調查,氣囊的使用得當下,令轎車的駕駛死亡率減少11%,正面撞擊則降低30%的力道。雖然氣囊不能完全保護乘員生命安全,甚至有可能會造成傷害,引發起不少責難,但仍不可否認其防護功能。至今,氣囊依然是車輛被動性安全裝置裏,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
1952年起,美國工程師John W. Hetrick,因一場交通意外事故啟發,促使相關研究工作。1953年8月18日,取得美國「輔助乘員保護系統」(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SRS)專利。
1971年福特將安全氣囊裝在一批實驗車上,1974年通用汽車率先在市售車裝上駕駛座安全氣囊,之後在前乘客座也裝上安全氣囊,並可依撞擊力道分兩種充氣模式,然而克萊斯勒前董事長李艾科卡在自傳中曾說,70年代的顧客只想要大馬力大車身的汽車,對安全配備並不感興趣,安全帶使用率也很低,所以安全氣囊沒多久就從市場中消失。
1980年12月,奔馳汽車S系列成為第一輛在歐洲正式銷售配有氣囊的汽車。1988年克萊斯勒開始將旗下所有車款都裝上安全氣囊,並大作電視廣告示範安全氣囊的效用,才真正開啟汽車界安全配備的競爭。
1984年,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制訂《聯邦汽車安全標準》(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FMVSS)第208條中,增加安裝氣囊的要求。1995年,正式經由美國國會(United States Congress)通過法案,提供明確的法則及指導方向,要求1995年起新車的標準配備需要有雙氣囊。1997年起,貨車亦比照辦理。
當撞擊感知器檢測到撞擊時,相關控制系統會判斷撞車程度決定是否觸發充氣裝置,通常由汽油或炸药等气体发生剂配合点火装置组成充气模块。为了废弃处理上的安全,通常紙能被高温引爆气囊。由於撞擊過程時間非常短,一般氣囊由觸發至完成充氣過程約25-35毫秒。充氣時間過長便會失去其效用。
至今,氣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演變出各種不同的形式。依據擺放的位置可區分:
前方氣囊
駕駛氣囊(Driver Front Airbag;DA)
乘客氣囊(Passenger Front Airbag;PA)
側邊氣囊
前座側邊氣囊(Front Side Airbag;FSA)
後座側邊氣囊(Rear Side Airbag;RSA)
側邊氣簾
一般汽車的標準氣囊配備都是先擁有前駕駛座氣囊,之後因側撞的測試再加上前座側邊氣囊,最後因顧及全車人員安全才會有側邊氣簾,所以一台車有側邊氣簾佩備通常擁有最多的氣囊,也是目前最安全的氣囊裝置。
安全帶的輔助
必須注意的時,氣囊本身僅有緩衝的輔助效果,乘員最主要的安全防護,仍是靠安全帶將身體固定在座椅上,方避免乘員飛出車外,並讓各種被動安全設計生效,提供防護,避免發生更嚴重的傷害。這亦是氣囊全名為輔助約束系統的原因。
氣囊的設計,完全是做為安全帶的輔助之用,僅能在安全帶發生作用的情形下,預防更嚴重傷害的發生。單純使用,並不能有保護的作用,乘員在上車時仍需正確使用安全帶,方能預防傷害的發生。
為追求氣囊充氣的效率,現在氣囊均配置有炸藥包,以引爆的方式,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氣體。由於引爆產生的能量極大,因此氣囊炸開時會產生極大的衝擊力量,對於人員可能會造成傷害。而以成人為設計標準的氣囊,對於未成年的乘客更有致命的可能,因此未成年的乘員請搭乘於後座,以防萬一。
相關文章:
【評析】最高級的汽車主動安全裝置:6. ESP(電子穩定系統)
安全第一~~
但是台灣很多人都不在乎~
你好,想請問可以借用安全氣囊的圖嗎?我們目前在製作教科書,需要安全氣囊的圖片,找了好久都找不到可以用的,再麻煩你回覆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