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7 03:35:14和平是最偉大的戰略!

〔我見我思﹞美麗之島:文化、台灣文化、中國文化、全球化、美化

談到文化,我們首先談到文化適應性。

文化的適應性是重要的,一個文化若能具有適應性,那也是一種優點,因為適應力強的文化,將能持續繁衍,維持其文化命脈的存續。通常,適應性越強的文化,越能隨著時間經過,而逐漸成為在一個環境能居主宰地位的主流文化。

然而,適應性並非最重要的文化因素,也並非吾人之所以重視文化之最重要理由。我們有必要去關注那些適應性弱,但卻具有重大特殊意義的文化傳統。

目前的工商社會,流行文化極具適應性,而傳統手工藝由於年輕人不願意參與,大有失傳的危機。例如傳統木雕、漆藝、紙傘、挽面、...等等。

政府的文化角色在哪裡?主要是要去保護、發展那些具有特殊意義與價值,但卻居於弱勢的文化。至於強勢文化,則不必刻意去打壓,讓其自然發展。

台灣對於中國文化的教育,隨著國民黨五十年的執政至今,台灣人對此一點都不陌生,甚至未來的下一代也不會不懂中國文化。然而,台灣人真正陌生的,卻是台灣本土文化。過去的五十多年中,大多數的學生真正接觸到「台灣觀點」的文學作品、戲劇藝術...十分稀少。一直到晚近,台灣本土文化才開始抬頭,受到重視。

以前的年代,文化教育過度向“大中國”傾斜,而完全忽略“台灣”。在那樣的年代,台灣文化只被當成中華文化的一個不重要邊陲,理由是不論從歷史長度(400年/5000年)、面積大小(3.6萬/1142萬)、人口多少(2000萬/10億)來看,台灣都只佔“中華民國”的一小塊,所以台灣不重要。

本土化教育,扭轉了上述這個錯誤。但一些執行過程,處理的方式可能有爭議。而島內每個族群、個人,對於所謂「台灣文化」的內涵也仍在爭辯不休。這種爭辯,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好事一樁。因為這展現了島內多元思想激盪,「百家爭鳴」的創造力。

台灣文化,可以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反過來想,中華文化為何就不能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為何就必須大過於台灣文化?

歷史上台灣人與世界各國的關係、接觸,以及與島內原住民的關係、接觸,都使台灣人並非只與中國產生關係。台灣文化的內涵,早就不是只有中華文化就能完全填充。

話雖如此,我並未否定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事實上,依我看,目前的台灣文化,與傳統中國文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重疊”的。有許多東西,你無法硬說它到底是台灣文化還是中國文化,因為它可能兩者都是。

例如,閩南語、客家語,都來自中原古代官話,在中國都曾經被正統王朝使用過數百年歷史以上,照理說,應該是中國文化了吧?但它同時又是台灣前兩大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在台灣島上經過數百年的演化之後,與現今中國大陸的閩南、客家話已經有所不同。你說這兩種語言,到底算是台灣文化?還是中國文化?或是中華文化?還是三者都算?

不管你認同台灣獨立或是與中國統一,台灣人對於自身的文化都不應抱持冷漠態度。

台灣歷史短、面積小、人口少,但這個並不能成為大中國意識下忽略台灣文化的理由。

歐洲的愛耳蘭亦不過一個小國,但是卻出現過五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而當今經濟強權日本,也不過才出現過兩位。由此可知,小國未必在文化上就無法有什麼作為,而要被邊緣化。相反地,要是我們看小了自己,就真的不會有任何作為。只有我們願意看重自己,有自信,那才真能在世界地圖上發光發熱。

我不認為“本土化”就是“去中國化”。我認為那完全是兩回事。因為本土文化的內容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就是來自中國文化。要是真的有所謂去中國化,那麼必定會反傷自身,連本土文化也一併去除了。

若真的要去中國化,那應該連國語、正體漢字全都要廢除才對呀?這個國語、漢字,才是正統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不是嗎?

今天我們的歷史、地理課本,多教些台灣本地的內容,這是好事,這並不等於去中國化。因為中國文化還是繼續在教,只是教的比重沒有像以前專制時代那麼佔絕對比重而已。

我認為,「本土化」只是在盡我們身為這一代台灣人的義務,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因此我們必須回饋這塊土地,必須餵養這塊土地的百子千孫一個好的、高素質的、具有自信的文化傳統。這是我們對這塊土地所必須負擔的「文化義務」,也要讓後代台灣人一提到「台灣文化」能油然產生自信與認同。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以前的人總當成是指要生育後代。這樣的香火傳遞觀念,到今日現代社會,已經面臨許多現代不婚族、頂克族的前衛思想所挑戰。

那我們為何不將上面這句話擴大,將其精神擴展,成為「無後」就是指我們的文化傳統無法傳承給下一代?

假如我們的傳統木雕、漆藝、紙傘、挽面...等工藝的獨門絕活,竟然隨著經濟發展而令年輕人失去興趣,竟然因為工藝師們逐漸步入年老而失傳,那麼這種“文化斷絕”的「無後」豈不更令人心痛?

人們會對“在地文化”產生關注,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美。根據聯合國「文化多樣性公約」的精神,在全球化的情勢下,強勢文化入侵世界各國,因此世界各國有必要對於各自的“本土文化”採取一定程度的保護措施。這是為了避免弱勢文化遭到強勢文化所兼併,也是為了讓這個世界維持「百花齊放」的多元特色,而不會僅淪於「單調一體化」。

同理,今天你只是一個小鎮的居民,你會關心:自己所居住的小鎮能否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是否能在整個台灣當中佔有一定的地位?未來是否能延續此一特色?是否能讓我這個居民替它感到驕傲?

當你放大了思考,將台灣作為一個主體概念來思考時,又會如何?

再繼續放大下去,台灣文化目前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因為台灣人大多是華人,所以說台灣文化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

再放得更大下去,華人文化又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身為21世紀的人類,應當知道,在全球化的時代裡,已經不是那個能夠將文化定於一尊的年代。不僅儒家思想無法被定於一尊,整個中華文化也同樣無法被視為絕對神聖不可侵犯。

話說回來,雖然台灣文化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但台灣文化的內容,卻並非“只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因為有些台灣文化的內容,確實不屬於“華人”所有。例如,原住民文化,他們並非種族定義上的「華族」,因此,不能就算他們是華人。(以血統論,他們其實更接近南島語族,而不是東亞的華族)

什麼才是「台灣文化」呢?本台一再強調要建立正確的台灣主體意識,要問我們自己「什麼是台灣?什麼是台灣人?」、「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不論台灣是自己一個國家,或是最終與中國統一,也不論你我是藍是綠,身為台灣人的我們,都有必要深耕這塊土地的文化、人文,讓這塊土地成為一個具有高度人文素養的文化之土。因為這塊土地就是我們的家,我們有義務要美化這個家。

不管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不管是文字、文學、藝術、演藝、音樂、科學、工藝....各種形式都好,只要是能產生出我們自家的特色,能讓我們這一代願意將這個特色傳承下去,能讓下一代願意接受這個特色並且感到自豪,那樣都是好的,也都是對這個家常保美麗盡了一份貢獻。

我希望,有一天,當我們提到「福爾摩莎」這個“美麗之島”時,不是只想到她腰間口袋裡的幾張鈔票.....

我希望,有一天,她婀娜多姿的美麗,能更加受到人們的注目。

我希望,她的美,並不僅來自瞳眸底的蔚藍深遂的海水;也不僅來自膚白柔細的沙灘;

我希望,她的美,並不僅來自腰間曲折玲瓏的海岸線;也不僅來自凹凸有致的山峰;

我希望,她的美,也能來自於她思想靈魂,所自然散發出的文化涵養、端莊氣質、優雅魅力。

這樣,當我擁抱著她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更愛她呀!

也因為這樣,我會更大方、更自信地,向世界各國的朋友們,介紹清麗脫俗的她,讓他們都拜倒在她石榴裙下。

將來,我們的小孩,也更要為他們擁有這樣秀外慧中的母親而感驕傲呢!

聖靈 2006-09-15 19:08:48

文章寫得不錯呀! 大陸人和台灣人都是炎黃子孫、華夏漢族. 希望兩岸加強交流促進文化傳承.

我是大陸人!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