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9 04:24:46和平是最偉大的戰略!

﹝轉貼﹞台灣人應讀:中共與大陸人民對“馬英九”的看法(一)

台長導言:

中共以及大陸人士對於馬英九普遍抱持正面印象,主要是因馬英九政治立場傾向統一的緣故。此外,馬英九父親馬鶴凌重視中華傳統文化,以及馬英九的清廉、對婚姻忠貞等特質,也成為馬英九在大陸人民心目中加分的條件。也因為這個原因,馬英九的新聞在大陸通常是正面報導居多。(平均而言,大陸媒體對馬英九的好感還要遠高過台灣媒體)

另一方面,中共內部極端鷹派份子一直將馬英九視為危險人物,因為馬英九反共的政治立場,也因為馬英九曾說出「六四不平反,不能談統一」。

但由於中共主流高層仍然親近馬英九,因此中共媒體大多數對馬反共立場避而不談,急欲淡化,甚且刻意掩蓋。然而,據我的看法,中共鷹派對馬英九的“反共”立場應是錯誤印象。其實馬英九是「反專制」而不是“反中共”,假如中共願意民主化,馬英九就不會反共。這是合理的詮釋,否則無從解釋馬英九為何提出「以中國民主化為前提的“終極統一”論」又說「國民黨必須尊重台灣人民的台獨選項,但台獨不是國民黨的選項」。

在中共內部,還有一種聲音,是主張一種兩手策略,一手是利用馬英九在台灣的選票魅力來打擊台獨;另一手是嚴密監控馬英九,萬一馬英九哪一天不聽中共指揮,中共就要向馬英九開戰。

於是馬英九站上了“颱風眼”的角色。馬英九背負大陸人民族主義的期待,又背負了台灣藍色與淺綠選民對於清廉政治的期待,背負了女性選民心目中白馬王子的幻想期待,還背負了中共視其為手中棋子的期待,還背負了綠營人士希望馬作出明顯賣台行為(以符合綠營2008的選舉利益)的負面期待。

馬英九的一舉一動,都動見觀瞻。

----------------------------

马英九其人

南方周末   2002-12-12 10:51:14

  □何平
  12月7日,台湾台北和高雄两市市长选战终于落下帷幕,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与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都成功连任,但马英九64.1%的高票当选,在谢长廷不足4个百分点的险胜(谢长廷的得票率为50.04%;国民党候选人黄俊英的得票率为46.8%)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作为国民党党内目前最具人气的政治明星,马英九被岛内外普遍看好。
  马英九1950年出生于香港,197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1974年赴美留学,1981年获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由于在哈佛留学期间从事“大中国运动”,受到国民党注意,回国后即进入“总统府”,担任蒋经国英文秘书、国民党副秘书长。
  马英九的仕途一开始就处于高起点。1993年出任“法务部长”,1997年辞去“政务委员”职务,转至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担任专任教授,1998年辞去教职,受命出选台北市长,结果击败陈水扁,当选至今。
  马英九在台湾被称为“帅哥”,所到之处总有不少民众争与握手,特别受到妇女选民的青睐。此次竞选期间,52岁的马英九到台北中学参加毕业典礼,女生们像见到明星一样尖叫。
  然而马英九并不是一位仅靠外貌获取政治声誉的政治人物。他接受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又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品格。在台湾,他被视为国民党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马英九在台湾政坛上的崛起,与他在“法务部长”任内的表现息息相关。上任两年多,马英九频频在台湾电视中以现代“包青天”的形象表露锋芒。他大力提倡“反毒”和“肃贪”,并提倡狱政改革,允许犯人携带小电视、收音机及语言学习机进班房,甚至亲睡牢房以体验牢狱生活。
  一时间电视上、报纸里、义卖场、演唱会、慢跑活动中都可看到马英九的身影。马英九把过去历任“法务部长”不敢做的事,一朝令下,统统实施起来。他也因此成了台湾家喻户晓的人物。
  马英九不仅具有政治魄力,而且深谙政治上进退中庸之道。有人曾以曾国藩的名言来形容马英九的政治哲学:“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下台后的李登辉曾多次攻击马英九不务政事、而倾心于穿短裤作秀。李登辉的女儿李安妮也对马英九进行人身攻击,说马英九穿短裤长跑露那么多,像凭借色相推销自己的“槟榔西施”,是色情表现;甚至说马英九是因为身形出众而获得青睐的;以及马英九把太太藏在家里不让在电视上露面,是怕曝光后女性选民不再支持他云云。马英九对此仅以哈哈大笑来应对。针对李登辉的攻击,马英九如此回应:李登辉是长辈,长辈批评下辈,下辈不应当回觜。针对陈水扁的攻击,马英九回应说,“中央”给地方提意见,地方(台北市)会虚心接受。
  马英九还有极深厚的大中国情绪,他的两个女儿皆以“中”字为名:大女儿马唯中,小女儿马元中。家国情怀昭然。马英九操守严谨,不近财色。今年马英九还撰文评论祖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统一进程,认为大陆实施进一步的政治改革,可构筑两岸统合的政治基础。马英九的上述言论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他成为陈水扁煽动民粹主义、以非理性手段操控台湾政治的一大障碍则已是事实。
  马英九的对手李应元也是哈佛大学博士。为推出李应元,陈水扁3年之内为李应元铺设了一条从“主委”、“驻美副代表”到“行政院秘书长”的道路。
  但无论是个人魅力、政治资历,还是思想深度,李应元目前都还远逊于马英九。尽管陈水扁亲自为李应元造势,选前的民调结果仍是56%的民众支持马英九连任,李应元仅获得15%左右的支持率。选举的结果也是马英九的得票率比李应元高出近30个百分点。
  这样一种差异除了人格和政见的因素外,还同台北市市民的省籍构成有一定关联。在整个台湾,外省人(1949年以后来台的)约占总人口的20%,但台北市人口的大多数是外省籍。当然省籍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例如连战就是本省籍。
  2004年,马英九将有可能代表国民党问鼎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职位。他的连任台北市长,将使他能掌握台湾最大城市的市政资源上演一出竞选大戏


--------------

标题:马英九:两岸最寂寞的政治领袖

亚洲时报在线李晶撰文:笔者一直认为,马英九是今天两岸三地最寂寞的政治人物。马英九的政治价值观最具有现代感,这跟现今两岸的政治文明之间的距离是哪么的明显,就像古装剧中跑出一个一身时装打扮的演员一样不协调。所以说,马英九今天面对的困局,其实也是中国现代政治的一个缩影。

今天马英九的尴尬,就如《家春秋》中的“觉新”一样:国民党的连战觉得他在“逼宫”;民进党的陈水扁嘲他在“香港出生”,是“香港脚”要走“香港路”;对岸的胡锦涛担心他一旦党选国民党党主席,“国共会谈”的新闻公报会变成一纸虚文;如今就连他的父亲大人马鹤凌,也要劝进连战,“不支持马英九选党主席”。总的来说,就是“多面不讨好”兼“目无尊长”。

马英九当了多年的“政治小白兔”,“不沾锅”,有些人就期望他继续这样“面目模糊”下去,一旦他展示了对“改革”的愿景,“长辈”就一起对这个“大逆不道”的人“群起而攻之”。也许,马英九的“死罪”,其实就在于他是在两岸政坛中,唯一坚持“政治现代化”的一名领袖。

如今两岸三地的经济都有长足发展,从外观上看,中国好象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但在政治层面,中国的运作模式的本质,跟数十年前并无重大区别。两岸的政党操作,都缺乏最基本的透明度,也未能实践最基本的党内民主。可惜的是,现时在台面上的政治领袖,各有自己的制约和议程,有的想搞好经济,有的想实现独立,大部份都在派系互动中消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到目前为止,马英九是唯一在台面上坚持“中国政治现代化”必须成为中国政治议程的中国政治人物。

中国政治操作跟现代化的最大鸿沟,就在于“程序公义”这一条。在哈佛念完法律博士回来的马英九,其实是两岸政治人物中唯一对“程序公义”仍有基本坚持的一个。因此,他坚持选举不要抹黑对手,不要碰黑金,“枪击案”抗争要合乎法律规范,国民党党主席选举,他也要从自身做起,不搞黑箱作业,要公开参政企图心,要公开辩论,要面合乎资格的党员普选主席。然而,就是他这些动作和主张,形成了对“长辈”的“不尊重”,让他动辄得咎。

笔者想提出的是,马英九今天的困局,并非出于他政治技巧上的不足,而是历史形势的必然。正如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所指:“国共”的公报,其实是由上而下推动下促成的,马英九一路主张“程序公义”,又表明“国民党要改革”,这就对现时的政治生态带来重大冲击,为未来发展增加变量,中国政治领袖谁也未经历过这些种挑战,所以一定对马英九特别有戒心。

反过来说,其实包括连战,包括胡锦涛,对马英九这种“非我族类”,也并非一味打压。连战对马英九,甚至明显地一直有所包容和保护。马父对连战的支持,也可能是出于欲修补连马关系的企图。只是,“长辈”们对马英九“包容”的同时,却明显不得明白马英九对“现代化”和“程序公义”坚持的苦心。“程序公义”的核心,就是要公开透明,偏偏连战或者“长辈”要求的,似乎就是要马英九回到“黑箱作业”的起点!

无论成与败,马英九对两岸政治文明的价值,就在于他对“程序公义”和“政治现代化”的一点坚持。挺立在浪尖潮头的马英九,现时已经没有退路。但从来坚持己道的人,很少有机会施展抱负,即使伟大如孔子,也未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狼狈。大约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更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它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监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今天的马英九可能失败,人们也很少会记得失败者,但历史却会很公正地对“取得胜利”和“达到目的”的人作出公平的评价。

-------------

马英九印象 郭伟成

2005年07月17日15:45


  7月16日,台湾举行了中国国民党成立110多年来第一次民主选举。台北市长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消息传来,我也深为马英九先生的胜出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回忆起1999年9月台湾“世纪大地震”时在台北见到马英九先生的一些片段。

  1999年9月17日,我随同谢晋导演率领的电影代表团一起去台北参加“两岸电影半世纪——谢晋李行影展”。李行,是台湾著名电影导演,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委会主席。我们一行还有著名电影演员秦怡、刘琼、牛奔(3个牛字)、潘虹、濮存昕等人。17日,我们在香港中转时就遇到了10级强台风。幸有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吴思远的大力协助,才于当晚抵达台北。20日白天,我们还兴致勃勃地前往台中的日月潭游览。晚上,因为有重要活动,我们回到了台北。

  凌晨1点多,我才刚刚入睡,就在梦中惊醒。“地震了!”那时,大楼在挣扎、而且上下左右、“咯支、咯支”地摇晃着,象是风雨飘摇中的船。楼顶、墙壁裂了开来,石灰、土渣“悉里索罗”地落到地上。这样持续了1分半钟。大地不再颤抖,大楼也安静下来。过了一会,红色警灯一闪一闪,四下里响起了尖利的警报声。

  台湾在20世纪里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了。震中就在我们当天刚刚去过的日月潭以西12.5公里的南投县。震级达7.3级。台北市受到严重波及。这一夜,余震不断,警报四起。不时有救护车从楼前穿过。人们在揣揣不安中捱到天亮。台北市中心飘着雾蔼,空气中夹杂着焦糊味。八德路是受损最严重的。我赶到那里,宪兵已经封锁了道路。12层的东星大楼倒塌了,6层以下入地3尺,净成废墟。7—12楼栽到在马路上,散发出阵阵烟尘。当时还有60多人被埋在废墟里等待救援。维持秩序的宪兵拦住了我。这时,刚好有一群人来到。为首那人,高高个子,长得很帅。头戴一顶工作帽,侧面赫然是“马英九”三个字。我久闻台北市长马英九的大名,想不到在地震现场遇见他。我赶紧跟着队伍进入现场。马英九立即布置救援,要求尽快救出废墟里的灾民。他指挥若定的气魄也感染了现场的人。当地居民激愤地向他反映大楼的建筑质量问题。马英九沉着地说:“现在当务之急是救援,当然,政府也一定会追究建筑承包商的责任。”经他劝慰,民众的情绪稳定了,救援工作继续开展了。这时,有随行的人大声告知,马市长已经一夜没睡,还要赶去别的灾区。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马英九。他在震后第一时间,冒着余震赶到灾区组织救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晚,我又到台北市政厅去。已是午夜时分,仍有许多志愿人员在搬运台北市民捐赠的救灾物资,也仍有许多市民前来捐赠各种救灾物品。装满一车走一车,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市政府的一位志愿者告诉我,马市长忙了一天,刚才还在这里和我们一起搬东西,我们这样做也是应该的。

  虽然台北也遭受了地震的摧残,但是,仍然把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更严重的灾区。过去,我对台湾的官员并没有很多的了解。但是,这些事情,却使我对马英九产生了敬意和好感。为官一方,就要对百姓负责,为百姓着想,为百姓造福。马英九是出色的市长,也一定会成为出色的国民党主席,为两岸民众着想,为两岸民众造福,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新玲)

(未完,請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