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8 00:24:30和平是最偉大的戰略!
﹝轉貼﹞大陸人應讀:“中國國父”孫中山著作之「孫文學說」
圖: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十二月三十日,中山先生手書「孫文學說」序原稿 。
什麼是孫文學說?
孫文學說是指孫中山先生思想中建國方略之心理建設,又名「知難行易學說」?為什麼孫中山先生要強調「知難行易」?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國人能夠力行實踐,不要空說、空想。 這本書寫於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民國八年(一九一九)五月二十日發表於上海。內容共有八章,孫中山先生並在中舉了十個事例來論證知難行易學說,期能藉由此思想的傳達,勉勵國人力行實踐,重振人心,改造國人傳統知易行難的錯誤心理。
知難行易學說十證
孫中山先生說明知難行易的道理,在書中舉了十個生活中的例證說明?這十個例證分別是:
(1) 以飲食為證: 飲食之事,人人由之,天天行之。但沒有學過生理學的人不能知其道,這是飲食之知難?然飲食人人皆會,這是行易─不知亦能行?
(2) 以用錢為證: 錢是交易的媒介,人人日日在用錢,這是用錢之行易,但前之本質如何?有何功用?又如何產生及演進?則非一般人所能知這便是?
(3) 以作文為證: 人人都會提筆寫文章,這是作文之行易,但不知文文法、紋理者比比皆是,作文之知難?
(4) 以建屋為證: 施工造屋不難,是為行易,構圖設計非有高深特別知是不行,是為知難?
(5) 以造船為證: 明朝鄭和無科學知造船知識亦無機械以代人工,竟能再十四個月中造出六十四艘大船,證明造船之行易,造船之知難?
(6) 以築城為證: 秦代沒有科學、沒有機器、沒有工程學,竟能築成萬里長城,足證築城之知難與易行?
(7) 以開河為證: 隋煬帝用蠻法開鑿三千餘里的大運河,但不知工程學原理,足證知難行易學說?
(8) 以電學為證: 指南針能在毫無電學、磁學知識情況下得以證明:同樣的,用電的人多,知電的人少,足證知難行易之說?
(9) 以化學為證: 國人很早就懂得製陶、作豆腐,其製作過程,有許多的化學程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0) 以進化為證: 人類繁衍、循行了千百萬年,默默行進化之實:然進化之知直至達爾文出,方然豁然開朗? 孫中山先生以人類歷史事件與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經驗中,找出十件事為例證,來說明行易知難的理由,凡「知」之徹底者,「行」之必易?知和行是可以互相增進的,我們必須由行而知,因知而更行,所以力行為最重要?
孫中山先生以人類歷史事件與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經驗中,找出十件事為例證,來說明行易知難的理由,凡「知」之徹底者,「行」之必易?知和行是可以互相增進的,我們必須由行而知,因知而更行,所以力行為最重要?
知與行的關係
對於「知」和「行」之間的關係,孫中山先生從歷史的角度提出了他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類中,來了解孫中山先生對「知行關係」的看法。
(1) 世界人類進化的演進 國父把人類的進化過程區分為三時期,並對這三個時期人類的知、行關係提出觀察:
A、 在草昧的時期,是不知而行的時期?
B、 在半昧進入文明的時期,是行而後知的時期?
C、 在科學發明之後,則是知之而後行的時期?
(2) 孫中山先生對知行問題的看法 孫中山先生對知、行問題的看法,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A、 「不知而行」、「行而後知」、「知而後行」三個時期皆著重在「行」,具體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B、 孫中山先生認為知難行易?
C、 中山先生進一步主張,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以及有志竟成?
能知必能行
孫中山先生認為,科學時代應知而後行,方可免於錯誤與費時,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們必須因行而知,因知而後行,如此遞進不已,事業方能成功?
不知亦能行
孫中山先生指出,人類知的進步皆發軔於不知而行也,例如在人類草昧時期,利用模仿和一己之經驗,以謀求生存,即證明了不知亦能行?
有志竟成
有志竟成是國父孫文學說的結論。孫中山先生父立志革命,歷十次失敗才成功,此一事實也證明了有志竟成?所以國父在再孫文學說第一章中曾說:「倘能證明知難而行非難也,使中國人無畏而樂於行,則中國之事大有可為矣」。很明顯,他是鼓勵國人應該要去力行!
什麼是孫文學說?
孫文學說是指孫中山先生思想中建國方略之心理建設,又名「知難行易學說」?為什麼孫中山先生要強調「知難行易」?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國人能夠力行實踐,不要空說、空想。 這本書寫於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民國八年(一九一九)五月二十日發表於上海。內容共有八章,孫中山先生並在中舉了十個事例來論證知難行易學說,期能藉由此思想的傳達,勉勵國人力行實踐,重振人心,改造國人傳統知易行難的錯誤心理。
知難行易學說十證
孫中山先生說明知難行易的道理,在書中舉了十個生活中的例證說明?這十個例證分別是:
(1) 以飲食為證: 飲食之事,人人由之,天天行之。但沒有學過生理學的人不能知其道,這是飲食之知難?然飲食人人皆會,這是行易─不知亦能行?
(2) 以用錢為證: 錢是交易的媒介,人人日日在用錢,這是用錢之行易,但前之本質如何?有何功用?又如何產生及演進?則非一般人所能知這便是?
(3) 以作文為證: 人人都會提筆寫文章,這是作文之行易,但不知文文法、紋理者比比皆是,作文之知難?
(4) 以建屋為證: 施工造屋不難,是為行易,構圖設計非有高深特別知是不行,是為知難?
(5) 以造船為證: 明朝鄭和無科學知造船知識亦無機械以代人工,竟能再十四個月中造出六十四艘大船,證明造船之行易,造船之知難?
(6) 以築城為證: 秦代沒有科學、沒有機器、沒有工程學,竟能築成萬里長城,足證築城之知難與易行?
(7) 以開河為證: 隋煬帝用蠻法開鑿三千餘里的大運河,但不知工程學原理,足證知難行易學說?
(8) 以電學為證: 指南針能在毫無電學、磁學知識情況下得以證明:同樣的,用電的人多,知電的人少,足證知難行易之說?
(9) 以化學為證: 國人很早就懂得製陶、作豆腐,其製作過程,有許多的化學程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0) 以進化為證: 人類繁衍、循行了千百萬年,默默行進化之實:然進化之知直至達爾文出,方然豁然開朗? 孫中山先生以人類歷史事件與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經驗中,找出十件事為例證,來說明行易知難的理由,凡「知」之徹底者,「行」之必易?知和行是可以互相增進的,我們必須由行而知,因知而更行,所以力行為最重要?
孫中山先生以人類歷史事件與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經驗中,找出十件事為例證,來說明行易知難的理由,凡「知」之徹底者,「行」之必易?知和行是可以互相增進的,我們必須由行而知,因知而更行,所以力行為最重要?
知與行的關係
對於「知」和「行」之間的關係,孫中山先生從歷史的角度提出了他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類中,來了解孫中山先生對「知行關係」的看法。
(1) 世界人類進化的演進 國父把人類的進化過程區分為三時期,並對這三個時期人類的知、行關係提出觀察:
A、 在草昧的時期,是不知而行的時期?
B、 在半昧進入文明的時期,是行而後知的時期?
C、 在科學發明之後,則是知之而後行的時期?
(2) 孫中山先生對知行問題的看法 孫中山先生對知、行問題的看法,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A、 「不知而行」、「行而後知」、「知而後行」三個時期皆著重在「行」,具體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B、 孫中山先生認為知難行易?
C、 中山先生進一步主張,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以及有志竟成?
能知必能行
孫中山先生認為,科學時代應知而後行,方可免於錯誤與費時,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們必須因行而知,因知而後行,如此遞進不已,事業方能成功?
不知亦能行
孫中山先生指出,人類知的進步皆發軔於不知而行也,例如在人類草昧時期,利用模仿和一己之經驗,以謀求生存,即證明了不知亦能行?
有志竟成
有志竟成是國父孫文學說的結論。孫中山先生父立志革命,歷十次失敗才成功,此一事實也證明了有志竟成?所以國父在再孫文學說第一章中曾說:「倘能證明知難而行非難也,使中國人無畏而樂於行,則中國之事大有可為矣」。很明顯,他是鼓勵國人應該要去力行!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