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古蹟巡禮---紅毛城&理學堂大學院
12/4星期六下班後回到家五點半, 隨即趕快吃個飯再趕去火車站搭6點39的火車, 坐到桃園, 二姐再前來接我和老媽. 在火車上和哥聯絡, 可以把小朋友帶到二姐家, 明個兒也可以帶小朋友們出去走一走 , 也讓老媽看看她的孫子.
原本和二姐計劃是搭火車再轉捷運到淡水, 然後用走的去附近景點看看就好, 星期日早上大伙兒弄好吃完早餐已快九點, 臨時出門前二姐夫才決定一起和我們出去. 先到哥新家換他的Surf , 再由二姐夫開車載我們前往淡水.
這次出遊有老媽子和小朋友, 玩起來總得顧東顧西的, 尤其是那兩隻叫不動又聽不太懂人話的小動物, 牽著也不是, 讓他們跑也不是, 得分心注意他們, 帶小朋友出來玩, 還挺累的!
來到了第一個景點 : 紅毛城. 邊看照片也順便了解一下歷史故事吧!
十七世紀初期,看上台灣優越地理位置的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後,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爾後,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接著在聖多明哥城的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聖安東尼堡。
來到台灣的外國人因長期航行與本身髮色稍淡且偏紅,所以平埔族人大多稱外國人為紅毛番,紅毛番住的地方為紅毛城。荷蘭時期的紅毛城綻放著耀眼的光芒,時至明鄭時期,淡水是處犯人流放的地方,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
直到清初,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只是,清軍對它無過多經營。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
(這是主堡東側的領事官邸) 二次大戰爆發,日軍向英、美宣戰,台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直至中英斷交。爾後紅毛城又歷經許多波折,還曾經委託澳洲、美國代管,最終在 1980(民69) 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
領事官邸的這片紅磚牆, 挺適合拍照的, 先來張遠照.
再來張近照.
小朋友一直要我幫他們拍照, 好吧! 拍完這張就要進去室內參觀囉!
要入內參觀囉! 那隻講不聽的小雞還在爬...而且還不小心也把她拍進去了.
領事官邸內一樓的傢俱二. 這些傢俱並非當時英人所留下的,是為了開放展示而添購的仿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傢俱,擺設地點與方位係參考英國人的居家生活模式而規畫,呈現英國領事的生活樣貌。客廳與餐廳的電動吊扇為舊時所留下,是1941年奇異電子生產的產品。
二樓的展示品. 為什麼要拍這張呢! 因為坐上去搖時會有英格蘭風琴的音樂哦!
鋪有毯子的木樓梯, 星期日這天, 已盡最大的能力不要去拍到其他遊客, 但還是無法避免...
外頭的走廊.
出來後才看到這塊鐵製的刮泥板, 這設計倒挺有巧思的, 是刮鞋底下的泥土或泥巴用的.
錢紋通氣孔:在領事官邸的地基抬高台基旁,鑲嵌中國式的「錢紋」小石窗,使透空的台基內可以通風。「錢紋」圖樣運用在建築上又取其「大富大貴」的吉祥意義,為中式建築匠師常見的施作工法。
逛完紅毛城, 接續著逛逛位於旁邊的真理大學.
不太的校園, 但以前面這間紅磚建築物最為著名 "理學堂大學院".
學校的大禮堂, 這個角度的小水池可以拍到倒影.
這張順便把小石橋拍進去, 我個人認為這兒還挺適合拍照的 , 又加上星期日這天天氣真是太剛好了.
西元 1882 年 9 月完工開學,取名「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 」(牛津學堂)。1914 年,在此增辦淡水中學,是臺灣第一間西學學堂,也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的搖籃地,現為國定古蹟。
牛津學堂是極有趣味的中西合璧建築,建築匠師因複雜無法溝通時,則削蕃薯示範,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為四合院格局,三開間主屋,左右為護室,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1882 」。
再來張合照, 太陽很大, 大伙兒眼睛都睜不開了...
上一篇:雲林古坑咖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