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2 19:55:06維記
《卡門》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軍,後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在他的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都德編劇。後配樂被改編爲兩套管弦樂組曲)和《卡門》等九部歌劇作品中,體現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爲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衝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歌劇《卡門》 完成於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四幕歌劇《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唐‧荷西墮入情網,並捨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 —— 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荷西因爲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後來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裏奧,在卡門爲埃斯卡米裏奧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荷西的劍下。
本劇以女工、農民出身的士兵和群泷爲主人公,這一點,在那個時代的歌劇作品中是罕見的、可貴的。也許正因爲作者的刻意創新,本劇在初演時並不爲觀泷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後變得長盛不衰。這部歌劇以合唱見長,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賞析: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劇內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主題選自歌劇最後一幕中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拍子,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Avec la garde bmontante)。在這一幕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歎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門被逮捕後,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蕩不羈的性格。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荷西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歎調,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選自第二幕中 唐‧荷西的詠歎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還有一段吉普賽風格的音樂,表現的是兩個吉普賽女郎在酒店跳舞時縱情歡樂的場面,跳躍性的節奏和隱約的人聲烘托出酒店裏喧鬧的氣氛。
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的間奏曲是一段輕柔、優美的旋律,長笛與豎琴交相輝映,飽含脈脈的溫情。
第三幕中著名的《鬥牛士之歌》(Votre toast je peux vous le vendre),是埃斯卡米裏奧爲感謝歡迎和崇拜他的民泷而唱的一首歌曲。這首節奏有力、聲音雄壯的凱旋進行曲,成功地塑造了這位百戰百勝的勇敢鬥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四幕的結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說的那樣:「當我看這最後一場時,總是不能止住淚水,一方面是觀泷看見鬥牛士時的狂呼,另一方面卻是兩個主人公最終死亡的悲劇結尾,這兩個人不幸的命運,使他們歷盡辛酸之後還是走向不可避免的結局。」劇中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西班牙風格舞曲《阿拉貢》(Aragonaise),也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出的曲目。
這齣歌劇令我感慨的地方是情場女玩家悲慘的收場。提醒我們自作孽,不可活。男女主角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小記有幸看的是dvd版,所以有法文字幕,加中文字幕,或選英文字幕,所以解決了語言障礙。
推介歌曲:《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鬥牛士之歌》(Votre toast je peux vous le rendre)、《阿拉貢》(Aragonaise)
小資料:
歌劇是一種由音樂、戲劇和舞蹈綜合而成的藝術形式。早在十六世紀末,意大利的佛羅倫斯城有一些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的詩人、歌唱家和作曲家,他們嘗試著綜合音樂和戲劇的特點,模仿古代希臘神話,創造出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歌劇。
如有興趣詳細的內容,請參考以下網址:
http://hk.geocities.com/shinka_koto/story.htm
歌劇《卡門》 完成於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四幕歌劇《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唐‧荷西墮入情網,並捨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 —— 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荷西因爲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後來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裏奧,在卡門爲埃斯卡米裏奧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荷西的劍下。
本劇以女工、農民出身的士兵和群泷爲主人公,這一點,在那個時代的歌劇作品中是罕見的、可貴的。也許正因爲作者的刻意創新,本劇在初演時並不爲觀泷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後變得長盛不衰。這部歌劇以合唱見長,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賞析: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劇內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主題選自歌劇最後一幕中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拍子,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Avec la garde bmontante)。在這一幕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歎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門被逮捕後,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蕩不羈的性格。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荷西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歎調,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選自第二幕中 唐‧荷西的詠歎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還有一段吉普賽風格的音樂,表現的是兩個吉普賽女郎在酒店跳舞時縱情歡樂的場面,跳躍性的節奏和隱約的人聲烘托出酒店裏喧鬧的氣氛。
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的間奏曲是一段輕柔、優美的旋律,長笛與豎琴交相輝映,飽含脈脈的溫情。
第三幕中著名的《鬥牛士之歌》(Votre toast je peux vous le vendre),是埃斯卡米裏奧爲感謝歡迎和崇拜他的民泷而唱的一首歌曲。這首節奏有力、聲音雄壯的凱旋進行曲,成功地塑造了這位百戰百勝的勇敢鬥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四幕的結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說的那樣:「當我看這最後一場時,總是不能止住淚水,一方面是觀泷看見鬥牛士時的狂呼,另一方面卻是兩個主人公最終死亡的悲劇結尾,這兩個人不幸的命運,使他們歷盡辛酸之後還是走向不可避免的結局。」劇中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西班牙風格舞曲《阿拉貢》(Aragonaise),也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出的曲目。
這齣歌劇令我感慨的地方是情場女玩家悲慘的收場。提醒我們自作孽,不可活。男女主角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小記有幸看的是dvd版,所以有法文字幕,加中文字幕,或選英文字幕,所以解決了語言障礙。
推介歌曲:《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鬥牛士之歌》(Votre toast je peux vous le rendre)、《阿拉貢》(Aragonaise)
小資料:
歌劇是一種由音樂、戲劇和舞蹈綜合而成的藝術形式。早在十六世紀末,意大利的佛羅倫斯城有一些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的詩人、歌唱家和作曲家,他們嘗試著綜合音樂和戲劇的特點,模仿古代希臘神話,創造出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歌劇。
如有興趣詳細的內容,請參考以下網址:
http://hk.geocities.com/shinka_koto/stor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