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3 03:04:51維記

“我明天要去C U”

“我明天要去C U”,內地人在香港聽到這句話,一定一頭霧水。它的真正意思是“我明天要去中文大學”。

港人的語言以粵方言爲主體而夾雜英語,這種港式“洋涇濱英語”(Pidgin English)自有其發展的因由。英國長期在香港的殖民統治,英語爲官方指定用語,使統治階層的語言成爲強勢語言,教學、營商隨之也用英語。在這種政治、經濟、文化都佔有優勢的情況下,說英語的人雖少,英語卻是學識、身份的表徵。

漢語(普通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語,因此,學會普通話是中國國民的基本責任,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應該如此。

漢語與英語的不同在於︰英語是外語,普通話是我們的民族共同語。在對待英語和漢語時,我們必須認清︰學英語對自身的利益有助,而學普通話是國民的基本責任。一者是工具,一者體現民族的尊嚴和靈魂,此不僅國民個人談吐應該注意,重要的官方講話、文告更不可不察。但是香港上下並不如此。一般市民對普通話與英語的態度,從近期兩個廣告的用語反映出來。一則有關說好英語的廣告,強調可重拾自信,並得到認同。這兩句話的含義非常惡劣,以英語作爲自信的指標,反映出香港人的極端功利心態。另一則廣告是普通話月推出的,這個有關學好普通話的廣告,列出一連串的好處,但全部關乎個人的利益。由此可見,構思廣告的人,用這樣的廣告內容吸引市民,表示港人心態至今未變︰英語仍然具有內在價值,仍然是構築“自我”的要素;而漢語(普通話)全然只有外在價值,它只是“自我”賺取更多利益的手段。

港人說粵語,問題也多。港式“洋涇濱英語”就是以粵語爲基礎而套入英語。這也有多種情況︰一種是在說粵語的過程中,把整句英語套進來;一種是套用個別英語名詞。大凡在香港受教育的人,能不爲風氣所蝕而說純正粵語者甚少,而且教育程度越高,越喜歡在說話中夾雜英語。譬如“我今天回香港大學,明天去中文大學”這句話,普遍的說法是“我今天回 Hong Kong U,明天去 C U”。這當然是十分不良的文化現象,但港人上上下下都這樣說,那就是文化意識薄弱的表現。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我們常常對具有褒貶色彩的字詞混淆不清。比如“試圖”與“企圖”詞義相同,但是褒貶不一,我們總不能把幫助他人的動機說成一種“企圖”。又如今年上半年非典型肺炎疫情,由於這種病毒傳染力極強,一般人對染病者都會“敬而遠之”,避之則吉。這其實是一種由內心生起的恐懼感,由恐懼而生出排斥,但港人只懂用“歧視”而不知用“排斥”,故有“不應該歧視染病者”云云。須知“歧視”是由價值判斷而來的一種態度,例如對某些人的言行、信仰、生活方式等有所不滿,而産生鄙視之心,這才是歧視;至於對病人的恐懼與疏離,並不涉及價值問題,而是屬於生物本能的自然反應,這稱爲排斥。亂用、濫用名詞,是港人中文水平低落的重要標誌。至於使用煽情字眼,採取潑婦瘗街式的表達方式,更是香港回歸以後中文用語的主流現象,始作俑者是嘩泷取寵的傳媒與顛倒黑白的政客,這是當前香港人語言墮落的又一標誌。

對香港人來說,改善雜劣不純的粵語,說好普通話,爲當務之急。當前,國家正在飛躍,香港人不能總守著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格局,以做“國際城市”爲不二法門。我們要到內地發展,但因爲語言障礙而只能局限在珠江三角洲一帶,與粵方言區以外的同胞交流更有嚴重的窒礙。這實在是今天香港人在融入中華大家庭時所面對的語言窘境。香港政府爲了港人的福祉,亟需以政府之力重點推動普通話的學習,不能再這樣散漫自流。

此外,重視自己的語言,是以尊重自己的文化爲前提。要復興中華文化,則漢語(及漢語方言)的淨化實在必要。漢語(及漢語方言)不論口語還是書面語,都有非常強大的表意能力,但漢語能否健康發展,端賴我們是否具備自覺的文化心靈。

鄧立光博士(香港城市大學 語文學部)

紫荊 總第156期,2003年10月號,第67頁
版主 2009-08-10 17:13:53

歡迎留言,指教。
兄台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我不是書生。我不敢說遊走全世界,但你試過用中文夾雜來與華人或洋人溝通嗎?你試過對著非洲人說廣東話嗎?請問如何溝通。我又想問你你知道什麼是共產黨中文嗎?
你覺得書生無用,什麼是有用呢?
我不語文來賺錢,只是來糊口。不要侮辱語文。社會就是太多你這類的人,語文水平才會低落。不要用「語言用來溝通」作不長進的藉口。語言是一種文化傳承,明白嗎!

我肯定你為匪宣傳 2009-08-03 11:37:09

百無一用是書生,語言是溝通工具,對你來說也許是賺錢工具.但大家都懂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