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當自覺
所知當自覺
自以為對“自覺”這個詞很熟稔,但還是 Google 了一下,Google 說,自覺就是:自己感覺到或者自己有所認識而覺悟。但我覺得這種解釋過於片面和膚淺,至少不夠文藝泛,自覺應該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自律,指要有自律的行動,第二層含義是覺悟,指要有積極向上的覺悟。當中的覺悟,絕對不是感覺到或認識到那麼簡單,應該是根植於自己內心的一種積極的教養。而教養,不只是簡單的客套,是植根於內心的修養,是由己及人的覺悟。這不由地讓我想起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教養,就是適當的迴避別人的難堪 ——這或許是普羅大眾對他人最基本、最原始的訴求。其實,人的教養,不但包括對別人的涵養,也包括如何對待自己的智慧。教養,不單指社會熔爐煉就的情商和通過長輩及書本循循善誘獲得的善良,更包括能讓自己身心健康成長的智慧。
非常認同明代哲學家王明陽“無善無噁心之體”的說法,人之初其實什麼都不懂,哪有什麼善惡。長大成人後,表現得或善或惡,只是因為主動或被動施了不同的肥料而結出了或酸或甜的瓜。人一輩子的幸福和成長,需要很多積極向上的教化,來讓自己大徹大悟。但唯有心的覺悟不是目的,還需付諸行動,才能變成真正的自覺。沒有行動,懶惰就會生根發芽,時間越長, 根就越深,自律將會是件困難的事。佛教裡有一個詞,叫覺行圓滿,說的是不光明白還要做到,這才是圓滿。可是,自古至今,有很多人類似一心向佛、一心問道的教徒,心有餘而力不逮,他們長期沉溺於內心的頓悟而懶得去實踐,覺而不行。一旦他們的現實和理想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能拼命在內心樹立一塊讓自己心安理得的貞潔牌坊。沒有做到知行合一的覺悟,遠遠沒有達到自覺的境地。自覺的人,是在沒有任何矛盾衝擊和外來壓力之下,自然而然地會把每一件事,按內心固有的邏輯和路徑,用行動去演繹“無可挑剔”的讚譽,而這種評價的來由,決不是因緣際會,而是水到渠成,並不需要當事人身心交瘁的付出。正像練書法一樣,帖背得再熟,懂得再多的書法理論,還必須經過反复臨帖甚至脫貼練習,只有在駕輕就熟後,才能抵達行雲流水的妙境。
生活,就是人生的修道場,只要用心,每一分鐘,每一件事,都可以把自己淬煉成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日常生活的枝枝葉葉和林林總總,只要我們能夠像朱熹“格物明理”那般去認真的“格”出萬事萬物中的奇絕和驚艷來,然後,讓心知讓肚明事物的道理,再通過具象化的行動,反複訓練,就可以把內心的良善慢慢固化成自己的潛意識,最終抵達自覺的境地——心理學家說,潛意識是藏在我們神經元中看不見的基因,是人們習慣的策源地。
自覺需要揚長避短,只有懂得心甘情願放棄精心策劃的生活,我們才能擁抱前方翹首以待的人生。自覺是人生安身立命的資本,意味著能夠堅持自己的邏輯做人而不用曲意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