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9 03:28:24黑泰羊

浪漫樂派--貝多芬九之九大交響曲

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於德國波昂,而在

維也納獲得事業上的極高成就,他精通各種弦樂器,是一位不可多得

的鋼琴家,更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大師。

貝多芬一生雖遭遇許多不幸,而最殘酷的,莫過於三十歲後就為耳疾

所苦,最後終至兩耳全聾。但他並未為此而憂鬱過日,反而昂然挺立

,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面對人生的每個挫折。因此我們常能感受到他

的音樂具有人類真切的特性,很能扣人心弦,動人肺腑。

貝多芬以無比熱情,創作了九首宏偉的交響曲,不但是他音樂的精華

所在,更是貫串一生初、中、後整個創作期,故而被世人尊稱為不朽

九首。貝多芬在創作交響曲上,有多方面的突破與革新,特別是擴大

了管弦樂的編制,而且增加了銅管樂器、打擊樂器與短笛,甚至還運

用了聲樂,使得交響曲的表現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為後世的創作,

留下了鉅大 且深遠的影響。
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

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完成於1800年,當時他才三十歲,已發表

過許多作品而享譽於樂壇。此曲的第一主題可與莫札特「朱彼得交響

曲」起始的樂句相比擬,但是他模仿了海頓在快板前面加一段前導的

緩慢導奏,以作為一個宣導。也就是說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雖受到

莫札特與海頓的影響,但加以他特有的激烈力量與熱情,仍然具有獨

特的風格。除了樂器與樂型處理法極其複雜外,本曲更是為貝多芬其

他八首光芒萬丈的交響曲 奠定基礎的作品。
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

這首第二號交響曲是在第一號交響曲完成後不久,便立即著手作

曲的,它雖與第一號交響曲同屬初期作品,但其架構和力度更為深廣

,音的運用也較為自由。

貝多芬在寫作此曲時,正為耳疾所苦,健康與精神狀況都非常惡劣,

加上失戀的打擊,是他一生中最苦惱的時期,然而卻能創作出這樣充

滿明朗、勇氣甚至帶有歡愉氣息的樂曲,的確不可思議,畢竟只有創

作是他與命運抗爭的唯一方法。這首交響曲如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

所說的,道出貝多芬對幸福與愛情希望的作品。
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在貝多芬的心目中,那個叱吒風雲屢建奇功的拿破崙,是位樹立

自由精神,解放人類的新時代英雄。因此貝多芬將他的敬仰轉化成音

符,創作了第三號交響曲,欲呈獻給拿破崙。但不久後突然傳來拿破

崙自立稱帝的消息,這使得貝多芬感到憤怒與絕望,並把已寫好「獻

給拿破崙」的樂譜封面給撕了,另題「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 英雄交

響曲」獻給羅布可契公爵。

在這首交響曲中,貝多芬首次突破了素來交響曲形式的藩籬,建立起

個人的風格。樂曲氣魄恢宏如狂風疾雨般,呈現出熱情澎湃的情感怒

潮,並交織出在黑暗與絕望中疾呼的勇氣與抗爭,以及光輝榮耀的勝

利。此交響曲被譽為音樂史上最高傑作,同時也是貝多芬的交響曲開

始邁入成熟的階段,作品中所表現的音樂情感,有熱情與溫柔,有憤

怒與幽默,人間的一切喜怒哀樂,都可藉以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
降B大調第四號交響曲

十九世紀末在貝多芬的交響曲中,要數第四號最不受重視,大家

都覺得此首交響曲缺乏其他交響曲所擁有的英雄氣概與戲劇張力,更

少了端莊持重的風範。然而卻是九大交響曲中,最富浪漫色彩的作品

,遂又有「浪漫交響曲」的別稱。

華格納雖覺得詼諧第三章頗為華麗、輝煌,但形容這首交響曲是首「

冷漠的音樂」。白遼士的看法則更為深入,他認為:「貝多芬摒棄了

頌歌與輓歌般的調調,為的是要重拾第二號交響曲中那股較不高傲、

較少氣焰的風格,但是並未掙去那副艱澀的桎梏。大致來說,第四號

交響曲的特質是活潑、清新、恬靜,甚至帶著天國般神聖的纖細」。

其實繼「第三號英雄交響曲」之後,第四號所呈現的氣質是徹頭徹底

的平靜,使我們得以看到靈魂經淨化後的事物與影像,就像由高處俯

瞰一樣,清晰可辨,一目了然。整首樂曲優美輕快,雖然編制不大,

卻極其穩健雅緻,充滿著明朗快活的情調,是一首親切自然的傑作。
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第五號交響曲的特徵,在於那強而有力,象徵「命運叩訪」的四

個音動機,並在他的巧妙安排下,將之無限延續,貫穿全曲,引出了

無懈可擊的完美結構,使傾聽者感到一股無可言喻的震撼與感動。

貝多芬曾向他的弟子說明此動機:「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

因此這首交響曲遂被題名為「命運」。在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中,此

作品不僅演奏次數居世界之冠,其受歡迎程度更是首屈一指,堪稱永

恆的交響曲。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田園」與「命運」交響曲同樣於1808年夏天完成,在「命運」

交響曲中,呈現出跟命運的搏鬥,與最後的勝利,而「田園」交響曲

則是舒發熱愛大自然的胸懷。

自古以來,這兩首曲子被公認是擁有兩種相反而互成對照性格的樂曲

,而「田園」交響曲更是貝多芬少數親自命名的作品,且在各樂章均

有標題。由於樂曲本身亮麗動人,瀟灑洗練,故與「命運」交響曲同

被列為最受歡迎的曠世傑作。

貝多芬自從聽力衰退後,開始躲避人群,專心致力於作曲的工作,他

將身心投向大自然,企圖在美麗的景色中,忘卻煩惱與痛苦。正如法

國作家拉馬提奴所說:「當人們在面臨黑暗絕望的深淵之際,莫不尋

訪幽靜的田園生活以療心靈之傷」。貝多芬也藉由創作第六號交響曲

,描繪出他對田園的一切感受,及表達出人與大自然和諧融合在一起

的思想傳統,同時此曲也成了交響曲表現範疇的典範。
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交響曲完成於1812年,距第六號交響曲完成期間約有四年

。我們都知道這段期間,正是貝多芬音樂生涯中最燦爛豐富之時,可

說是他創作一系列交響曲中,最長的突破階段,此時貝多芬已42歲,

作曲技巧更趨圓熟之境。

本曲在1813年首演時,獲得空前的成功,佳評如潮,尤其第二樂章憂

傷的色彩極為濃厚,深切而扣人心弦,甚至應觀眾要求再次重奏,可

見其迷人之處。此作品豪放雄渾,具有豐富的節奏感,華格納稱此曲

是「舞蹈的神化」,李斯特則評為「節奏的神化」,這些正道出了第

七號交響曲中躍動的節奏和絢麗的色彩,有如蓬勃充沛的生命力,全

曲充滿著一片欣欣向榮的煥發氣息,令聆賞者感到無比強烈的振奮。

雖然它沒有引人注目的副題,以致不若第三、五、六號交響曲般普受

歡迎,但只要聽過後,仍可以發現本曲具有無懈可擊的完美,以及貝

多芬那鬼斧神工的獨具匠心,由此可見其價值絕不在其他樂曲之下。
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

在貝多芬的一生中,他一直習慣於同時進行一項以上的創作,第

七號與第八號交響曲幾乎是在同一時期構想完成的,但兩曲在內容和

表現手法上則迥然相異。

廣泛來說,兩者皆屬舞曲式交響曲,但第七號較第八號來得更形長大

、華美,甚至有「舞蹈的神化」之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兩曲卻

也有共同之處,也就是說第八號交響曲雖不及第七號燦爛,但同樣以

舞曲化的部份為多,且似乎更具律動性。雖然在首演時未能獲得熱烈

喝采,但本曲飽染了貝多芬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以及柔和、優雅、

寧靜、和藹與愉快的情感。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不僅是他的最後代表作,更是其獨創性

達最高潮,且淋漓盡致地歌頌出他對人類之愛、上帝之愛、自然宇宙

之愛的經典巨作。

本曲最為人熟悉的,當屬以席勒的詩「快樂頌」為結尾,成大型管弦

樂四聲獨唱及合唱的第四樂章。樂章一開始,以奇異的嘈雜樂聲為導

奏,再進入低音弦樂的抒情旋律,而後再緩緩由混聲四部合唱導入第

九號交響曲的最高潮 --「快樂頌」大合唱部份。最後在速度與力度逐

漸增強,高唱「百萬兄弟們,相擁互抱吧...」熱情地劃下完美句點。

談及此曲值得一提的是,首演時由貝多芬擔任指揮,並獲得滿堂如雷

掌聲,但已是全聾的貝多芬卻默默地背對聽眾,絲毫未曾感受到人們

給他的喝采,最後還是由女低音歌手的暗示才面向觀眾致謝,這段故

事至今仍令人有說不出的動容。然而在音樂史上,將合唱溶入交響樂

中的作法,卻是空前的,器樂與聲樂交融於一體,顯得如此雄渾莊嚴

,與充滿生氣。雖然後來也有不少人嚐試如此的曲式,但都不及貝多

芬來得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