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 18:31:23hsuehtsung

認知落差下,如何進行課題分離

繼課題分離,也有人問,那倫理的議題怎麼進行課題分離,例如孩子如何算不孝、伴侶如何算不忠,當每個人的定義界線不一樣而產生認知落差的問題時,如何界定衝突的分離線在哪?

 

以下是我認為可以提供思考的方向,希望對大家面對人際議題時能找到一些解決方式。

 

當上述問題發生時,在課題分離前,我們要先嘗試做一個動作,就是釐清彼此對「界線的定義」,讓雙方(甚至多方)的認知與底線能有個初步共識。

 

例如:父母期望孩子出社會後能為家裡做點什麼,是每個月寄一點錢貼家用;還是不定期回家聚餐一次就好?

 

是孩子工作最好別離家太遠,每天回家和樂融融;還是孩子能照顧好自己就好,想滾多遠都可以?

 

千萬不要覺得這種溝通很無聊,釐清彼此的認知、期望與限制其實非常重要,否則所有的爭執都只是在雞同鴨講。

 

又或者兩性關係裡,伴侶如何避嫌,以前的異性同學來找另一半在公共場合吃飯,我相信有人能接受,但一定也有人不能接受,因此誠實告知對方「可接受」的範圍與「可折衷」的辦法,就是雙方的「共同課題」

 

找出我們所擁有的人際關係有哪些(家人/朋友/伴侶/同事主管等),再思考其中什麼部份可能隱藏著「共同課題」,事先將可能有認知誤差的部分(或者已經開始出現摩擦的地方)找一個雙方情緒穩定的機會來溝通,用聊天談心的方式無壓力對談,我相信可以優先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衝突。

 

這也是為什麼工作任務上的責任歸屬與界線需要很明確,可以彈性,但至少要有初步原則,因為一旦沒有劃分,發生任何衝突都將很難化解,「定義與認知」本來就會因人而異,沒人會想背負一個對自己來說莫須有的罪名。

 

當然,「界線的定義」也是要建立在雙方「願意」相互理解溝通的前提下才有解,親子關係、兩性關係、友情關係,任何關係中只要有一方在尚未聆聽對方的想法前,就踩著絕不讓步的心態,那可能會使溝通更加困難。

 

這時候對方的界線=「命令」,而你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若是不接受,那是否要與這樣的人際關係保持距離以免受傷害,這是此時我們可以開始思考的。

 

主觀的「感覺」沒有對錯,傷心本身不是錯、憤怒本身不是錯、情緒的出現都不是錯,人之所以能多采多姿,是因為我們有各種五顏六色的情緒,但如果缺少了聆聽,只用主觀感覺來進行溝通方向上的主導,很有可能不小心就會造成「情緒勒索」的傷害。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習:

 

1.找到自己的界線或底線,並嘗試用中性的方式告訴對方。

2.傾聽對方的界線或底線,找到彼此共通接受的方案與界線。

3.嘗試理解別人的感受、價值觀,也嘗試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感受、價值觀。

4.當命令與勒索出現時,做好屬於自己的情緒堡壘(這未來可以再和大家分享「情緒界限」)

5.無法學習接納他人,會漸漸失去「人」的溫度。

6.認清長期活在勒索與命令的情緒暴力下,是一種很有毒的人際關係。

7.不要對人性有太高的期待,總有人想透過心理操弄控制你。(這未來也可以和大家分享「煤氣燈效應」)

8.認知不在同一頻率上的溝通往往等於雞同鴨講。

 

以上全文,希望大家不論在什麼人際關係中,都能有良好溝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