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 18:29:16hsuehtsung

「非典型就業」是否是職涯發展上的低薪困境

講到屎缺+低薪,首先想我提到的是「非典型就業」這個詞,舉凡公司的計時薪人員、定期契約的約聘、派遣工作等「非正職員工」都算非典型就業。

 

另外有人會提到「斜槓」,在字面定義上,斜槓接案的工作型態確實符合非典型就業(都是非正式員工工作者),但兩者其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斜槓的理念是用不一樣的「身份」去體驗生活、創造生涯,著重在生涯與職涯規劃的多樣性,客製化打造屬於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人生能更加多采。例如一個人可能可以同時具備才藝家教/工作坊講師/接案諮詢者/自媒體經營者的身份,但這些身份都不是定義上的「正職勞工」。

 

所以如果是單純為了第二份收入而兼差者,其實在動機上已經脫離了斜槓原有的核心意義,不過每個人對詞彙與自我的定義都不一樣,所以這部份會尊重每個人的不同解讀。

 

回到主題,因其性質,在一般人眼中非典型就業(時薪、約聘、派遣)的職缺大致等同於保障及薪資待遇雙低的免洗缺,我不否認它確實有這些缺點存在,而台灣有約80萬的勞工為非典型就業者,在10年間約上升了20-25萬人,約佔比勞動人口的8%,近兩年有略微趨緩的趨勢,尤其疫情復甦後的缺工,讓年輕夥伴在選擇權上,可以等待更有保障與發展性的工作。

 

非典型就業其實是企業在面臨轉型、變革下,將自身利益與彈性最佳化的選擇,每個時代與經濟時期對於人力的需求都會因科技水平提高、經濟結構變化而不一樣,所以說穿了,非典型就業所滿足的企業需求在於「人力」,而非「人才」。

 

企業對於自身利益/需求的考量,會是改變人力市場的主要推力。

 

之所以常被戲稱免洗缺,也正是因為"人力缺"很容易因應需求改變、成本取捨而有不同的配置方式,甚至被放棄使用,企業亦沒有保障這些勞工種種福利的責任,只要契約時間到期、任務目標達成、有不適任之疑慮,隨時可以請之走人。

 

平均來講,非典型就業工作者的平均勞動條件的確較差,同工之下,薪資所得平均只有典型就業者的7080%而已,加上其保障低,易使青年感到就業的不安全性、專業發展也因工作性質有更多受限

 

因此站在非典型就業的缺點面,一定上程度會使年輕人看待「企業」、「職缺」與「職涯」的方式偏向較悲觀的社會心理,寧可花時間進行等待或進修,換取更好的職涯發展機會,也不太意願從事相關性質的工作。

 

綜合上述,我認為它的確是來自大環境下的低薪困境與產業缺工的困境之一,但不是絕境,我們還是有可以努力的方向。

 

台灣的勞動市場就像是一塊肥沃度分配不均的土壤,若能熟悉土壤的成份組成、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種子,並找到合適自己的土壤進行種植培育計劃,我相信依然能順利增加茁壯的機會。

 

雖非典型就業主要滿足的是「人力」,不代表我們只能從人力的角度看待自己,在一份工作中,不論其性質為何,我們都可以嘗試聚焦自己在各種「職能」上的培養,只要可以讓自己的專業增加、眼界變廣、提升自我規劃策略的能力,我們還是有機會找出自己的職涯籌碼與保障,甚至成為「人才」。

 

或許整體就業環境讓人看起來有點失去盼望,而失去盼望後有人想選擇躺平,有人想選擇努力,前者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只要鋪好自己的床、不給社會造成負擔、做到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躺得安心、睡得放心,那是一個豁達的生活心態。

 

如果想選後者,就千萬要好好規劃自己的「學習進修」與「知識累積」,定期審視自己在做什麼、有沒有在窮忙。

 

以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