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2 19:21:25〖〝糖 果 ° ♫ 〗
一堂十六億的課
在金融市場上,每個人都會犯錯,沒有人是完美的,犯錯一點都不稀奇!難的是,承認錯誤、處理錯誤、降低虧損、保全本錢!
這是我最近聽過,最驚心動魄的一堂課!一堂十六億的課。
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在投資理財過程中都繳過學費。而我現在要說的故事,是短短二個月不到,就耗費十六億的昂貴課程。
這是一個東區股市大戶的真實故事。
2007年台股在一片上看萬點的聲浪中,滾出超過三千億元的日成交量,資金行情熱到沸點。引領市場風騷的IC設計股,成為盤面上最飆漲的族群,漲勢一個比一個還要犀利。
我的某位好友在東區券商貴賓室的鄰居,是這堂十六億課程的主角。他是個典型的股市大戶,除了自己手上的數億資金外,他有時也做丙。
所謂做丙,其實就是向市場丙種金主借錢做股票,跟融資操作的道理一樣,但是財務槓桿更大。一般現在的行情,大約是財務槓桿四、五倍左右,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有二百萬元的資金,就可以向丙種金主借貸八百萬元的資金,進行資金總額一千萬元的操作。當然,丙種是極為封閉的圈子,一般人是沒有門路搭上線的,一般金主也不會隨便墊丙,如果不是夠熟或是金主覺得夠可靠的對象,金主多半不願意隨便往來。
而故事的主角,從2007年初大約三、四億的資金進行丙種操作後,一路操作到七月份的9807點,手上持股市值已經超過十二億,大概半年多的時間,帳上獲利超過三倍以上。
不過,七月底這波美國次級風暴帶來的股災,上下震盪將近二千點的行情中,這位東區大戶,手上持有的智原、聯陽、安國等IC設計股,個個股價腰斬又對折,其中聯陽更是在聯電申報轉讓後,天天跌停,一口氣連跌七根跌停板!讓持股投資人根本想要停損都無法執行,尤其是大戶手上持股張數多,根本不容易在短期內完全出脫!
而這個原本身價大漲創新高的大戶,就這樣一路看著原本市價高達十二億的股票部位,不段套牢又縮水,甚至跌破丙種金主斷頭執行成本。我們前面提過,丙種現在的財務槓桿操作大約四、五倍,自有資金大約二成,所以,通常丙種金主為了自保,多半在股價低於進場成本二成時,就嚴格執行停損、斷頭。
但問題來了,那波殺盤又急又兇,受限於流動性問題,就連大戶主力想要執行停損都無法完全執行。於這位東區大戶就與丙種金主達成協議,暫時不處分持股,讓他等持股反彈後分批處理後,再跟丙種結帳。
而八月下旬台股觸底反彈後,這位東區大戶陸續隨反彈而分批處分手中持股。一直到最後處理完所有持股後,總結帳起來,這位原本年初約拿三、四億自有資金操作的大戶,還得倒賠四億資金,還給金主墊款。
這一場超級紙上富貴秀,就這樣從正十二億到負四億,足足差了十六億!
讓人驚心動魄的是,上這堂從天堂掉到地獄的十六億天價課,竟然只有短短不到二個月。而如今回頭在看,更讓人覺得毛骨悚然的是,如果不是2007年十月以前下定決心停損,放到年底的話,恐怕這堂課的費用至少還要追加五、六億以上!
在金融市場上,每個人都會犯錯,沒有人是完美的,犯錯一點都不稀奇!
難的是,承認錯誤、處理錯誤、降低虧損、保全本錢!
停損的觀念非常簡單,但是執行停損卻非常難。因為這跟人性背道而馳。要做到非常理性的戰勝人性,需要先天跟後天相當程度的訓練。何況金融市場非常複雜,做的不好的停損常常就變成『追高殺低』。
不要以為只有台股才會出現大幅震盪,即使是像美國這樣成熟的金融市場,每一波空頭的修正也都相當劇烈,當年網路股泡沫將Nasdaq推升到五千多點,可是泡沫破後的修正,Nasdaq也一路殺到一千二百多點,足足跌了七成以上!才開始觸底反彈。
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套牢、虧損的痛苦與風險是非常煎熬的,沒有嚴控停損的人,損失的常常不只是一個錯誤的操作,而是連下次再進場的機會與希望也跟著一起賠掉!每個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致富的人,都會強調資金控管與停損的重要性,不過,如何處理停損卻沒有標準答案。
通常,有幾個不同面向跟原則可以提供讀者參考:
依投資方式而定:
如果是槓桿操作,一定要嚴格執行下跌5%、10%就停損。如果是現金操作,那也許可以放寬一點幅度,像是下跌20%就停損。
依金融產品而定:
如果是波動性較大的股票、期貨、新興市場或新興產業的金融產品,那停損要嚴格一點,而且必須在投資前就設想清楚,可能5%、10%就要認賠;如果是波動性較小的基金或是平衡、債券基金的產品,停損可以鬆一點。一般而言,可以用10%做為損益點。
依個人而定:
不同年齡、資金的投資人,本來承受風險程度就不同。像是退休養老族、資金規模較低的人,停損就應該定緊一點,5%、10%就處理。而資金充裕、年紀較輕的人,通常較能承受風險,有較長的投資時間來承擔短期波動,可以將停損點設寬一點,例如15%、20%。
其實金錢、投資、人生都有風險,千萬不要覺得執行停損很悲哀。財富有時具有相對效果,賠得少有時也算賺到。而且所有金融行情都有循環,能夠成功規避一段空頭行情的人,才有機會與本錢迎接下一波多頭行情!
【註:本文摘自【贏家的投資秘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