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8 22:22:56小V

轉載~《修心七要》1

《修心七要》教授,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修心七要》教授(1)——修心是佛法最基本的修持

上師:尊貴的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地點:香港佛教黃鳳翎中學
時間:2011年10月1-2日

首先非常高興見到大家,在此今明兩天上午,開示的內容是噶當派偉大的上師耶喜·多傑所傳授的《修心七要》。

去實踐佛陀的教導,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需要修心,修心是佛法最基本的修持。不論你是小乘行者,還是大乘行者,或金剛乘行者,最基本的修持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修心,降服自心。當然,我相信你們中的許多人都已經見過很多偉大的上師,也從上師那裡獲得了甚深的教導。但是我們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修行就是要去運用,運用這些學到的教導,而不只是追隨口頭上的文字,那是不足夠的。因此,我們需要知行合一,將你所學到的法教運用到修心中,轉變你的內心,通過佛法的聞思修而成為一個好的行者。

我們說什麼是佛教徒呢?佛教徒是指一個人根據佛陀開示的各種法教去修行,這才是佛教徒。佛陀的教法和開示是極其珍貴的,所以為了圓滿他的心願,我們必須去實際運用這些教授,去證明他所教導的內容確實有幫助。否則的話,僅僅宣誓皈依三寶,並不意味著你就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佛教徒意味著從你宣誓的那天開始,你就非常嚴謹的追隨並實踐著佛陀的教導,如果你這樣做的話,那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每天你做功課時,像是早課、午課或晚課,你做大禮拜,持咒或祈禱,我也相信你會去做一些觀想或培養慈悲和關愛之心,但這只是短時間的,並不足夠。在修行過程中,精進、智慧與喜悅是很重要的,有了這三樣東西你就能發展出每個人內心本俱的功德品質。行者需要通過精進、智慧並帶有喜悅的去修行,去實踐這些教導,去修心和憶念這些本俱的功德品質,這是佛法修行中非常重要的。

佛法是爲了去除根本上的無明,而不是解決世俗暫時的問題

現在我們都很喜歡加持,對嗎?每天我們都期待加持,尋求加持,從喇嘛那裡,從上師那裡,從本尊和護法那裡獲得加持。但是你那麼喜歡加持,卻從來不去實踐佛陀的教授,我肯定加持並不會起作用。所以,為了讓加持跟隨著你,你必須去實踐這些教法。尋求加持的同時你也要修行,需要將這兩者和在一起,你才能培養自己本俱的功德品質,像是悲心、慈愛、喜悅、智慧,決心減少或去除負面行為帶來的過失。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好的修行人。

否則的話,我們把上師、堪布和仁波切們當成是經濟上的顧問了,我是這麼認為的,因為當你經濟上有問題時,你就來找喇嘛、仁波切和堪布,想要尋求解決方法。但是他們又不是經濟學家,他們怎麼能告訴你答案呢?他們只能告訴你佛法,佛陀的教法。如何去除這些根本上的無明,因為無明才是所有這些問題、悲傷和痛苦的來源。佛陀的教法是為了去除強大的無明,而不是為了解決這些暫時的問題,像是經濟問題、家庭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暫時的問題,而且你自己也能解決它們,但是佛法是真正為了去除那些惡行和負面情緒的根源。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每時每刻你都必須覺察自己的心念,通過覺察,行者可以解決這些無明,並且有能力成為一個好人、好的修行者。這才是獲得證悟的方式。

而且通過這種方式,你才能夠真正尊重佛陀,尊重他的教法和僧團。否則僅僅是彎下你的身體,向諸佛菩薩的塑像做禮拜,並沒有什麼利益,真正有利益的是去實踐這些教法。當你越去運用它,你就會越來越尊重和珍視佛陀與佛法。然後你再禮拜的時候,才是真正對佛陀表示尊敬,這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理解,表面上你跟著傳統規矩,做禮拜、念祈禱文,但是這根本沒有利益。因此,像今天所要講的《修心七要》,修心的細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佛法修行的精髓,它將對我們的修行很有幫助,所以這就是為何我今天要教授《修心七要》的原因所在。

《修心七要》是佛法修持的竅訣

作為佛教徒,顯然我們不同於其他人,其他人並沒有這樣的智慧。但是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有一個重要的責任,那就是每天都要修行佛法,否則的話,只是在浪費你自己的時間。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的標準就是一天又一天的去開展自己本俱的功德品質,這很重要,這是修心的基礎,鍛煉你的心念,讓你經驗到你人生的轉變,和你修行上的轉變。通過心念和修行上的轉變,行者可以體驗到這些教授是多麼具有利益。因此,偉大的上師耶喜·多傑將甚深的修心法門濃縮為七個要點,因為初學者很難一開始就直接進入甚深的修持,所以他將內容濃縮為七個要點。

當然所有偉大的上師們都很優秀,他們的教授也非常具有利益。但是說到噶當派的傳承,噶當派的上師們具有一些特別之處,佛陀開示的所有教授在噶當派上師面前都示現為一些特殊的竅訣,藏文裡稱之為“當那”,它的意思是“竅訣”。竅訣,意味著佛陀所說的一字一句都包含在這裡面,所以它是超越哲學理論、邏輯思維上的學問和各種概念的。竅訣,是一些個人真正經驗和體悟到的東西,而不是通過邏輯思維說對與錯,毫無體驗與證悟,只是智識上的理解。噶當派大師們的教授非常精要,是直接的口訣與教導,由心傳心。所以我們稱之為“洛卓”,“洛”的意思是心,“卓”的意思是修,修我們的心。

“修心七要”第一點——前行

接下來我們看《修心七要》中的第一點,藏文中稱為“囊卓”,它的意思是前行。我先用藏文讀一下第一點。為了要修持菩提心,我們需要奠定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前行,我剛剛念誦了藏文,翻譯成英文的意思就是:首先要學習前行。

我們說修行是有次第的,佛法的修持非常有系統。開始時做什麼修持,接下去當你修的很好後,又可以進入下一階段更深的修行,然後慢慢的不斷提升。所以這裡提到修行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囊卓”——前行。前行中有四部分內容,像是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因果不虛和輪迴過患。這四部分內容就被稱之為“囊卓”。

首先,我們應該為自己獲得人身感到高興,人身是修行的基礎。如果你浪費了這個寶貴的人身,那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因此,帶著得到了這個寶貴人身的喜悅,一個人不應該浪費他的人生,應該尊重這個寶貴的生命,並深刻瞭解到這個人身是很難得到的。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了那麼寶貴的人身,那麼我們應該許下誓言,要追隨佛陀的教導,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從而能夠利益到自己也利益到別人。這樣,這個珍貴難得的人身才有價值,不能隨便浪費。

但是僅僅有人身難得的理解還不夠,我們都知道自己獲得了寶貴的生命,但同時我們都太安逸了,所以下一步就是告訴我們要修行。為什麼?因為死亡隨時都會降臨,不一定要等到說你老了,病了,然後慢慢死去,不,死亡是非常不確定的。所以,因為死亡無常,一個人應該要將自己投入到修行中去。這樣你就會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你會避免安逸的心態。你不應該說:“我很健康,不會生病。我不缺食物,醫生也說我非常好,所以我不會死。”這對修行人來說是一種障礙。死亡隨時都會到來,不管你是病了還是仍然健康,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不確定的,它們隨時會來。因此,緊跟著人身難得之後,我們要去瞭解無常,這很重要。

然而問題是我們總是太懶散了,我們總有很多漂亮的藉口說:不是因為懶惰而是我們太忙了。其實是懶惰造成了忙碌,事實上它仍然是懶惰。你在辦公室裡很忙,但是回到家你就很懶。因為這兩點,你永遠無法從忙碌和懶散的情況中解脫出來。要成為一個好的修行人,你要避免這種美麗的“忙碌”,其實這種忙碌和懶散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因為對無常欠缺瞭解,你會變得很懶惰。如果你真的對無常有深切的體會,我認為你根本不會再那麼懶惰。

要成為一個好的精進的修行人,行者要不斷的去思惟無常,它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懶惰的毛病。以前噶當派的偉大上師們和行者們都以無常為主要和最根本的修持,令到他們一生一世都投入在修行中,而不會生起惰性。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我們一定要對無常有深刻的理解。

然後接下去是因果不虛,藏文裡成為“雷德”。佛陀曾經開示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不管對小乘、大乘、還是金剛乘來說,首先第一便是諸惡莫作,我們的身、語、意都應避免惡行。為了要成為一個好的修行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從事任何的惡行。然後第二說到眾善奉行,我們的身、語、意都要行持善業,這是第二點。第三是自淨其意,或者說靜心,這是第三點。

你的心越是平靜,你就越是能夠尊重和理解“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重要性。為什麼我們無法停止惡行?為什麼我們無法行持善業?因為我們的心太狂野了,不平靜。我們沒有鍛鍊自己的心,我們也從來不去練習開展自己的功德品質,卻總是做錯事。所以,你見了那麼多大師,見了那麼多上師,你接受了許多教導,但是你的個性卻始終沒有轉變。為什麼?因為你的心一直在散亂中,你從來沒有讓你的心安靜下來,這使你無法開展或使你的修行進步。所以“因果法則”是佛法中最根本的修行,行者應該接受因果關係的道理,這很重要,因此第三點是因果不虛。

然後第四點是輪迴過患。在六道輪迴中,充滿了悲傷與痛苦,無盡的絕望,各種不想要的痛苦總是接踵而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輪迴過患。那麼,為什麼這些我們並不想要的痛苦總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呢?因為我們缺乏對因果關係的瞭解。如果我們真的對因果有堅定的認知,一個人是根本不敢做任何惡行的。如果你不造作惡業,那麼結果就是快樂,痛苦和悲傷會自然消失。因為痛苦和悲傷來自於我們所做的惡業,我們身、語、意的惡業造成了這些痛苦和六道輪迴。如果你不希望經歷這些痛苦,那就必須停止身語、意的惡行。這就是佛陀對修行人的教導,如何去克服痛苦與悲傷。他告訴我們諸惡莫作,這就是我們解脫的方法,從由身、語、意的惡業而產生的充滿痛苦的輪迴中解脫的方法。所以首先我們應避免造作惡業,這樣便不再有痛苦和種種苦難,因此行者應該不斷去思惟輪迴的過患。

前行是一切修行的基礎,它比正行更重要

這就是前行的內容。所以,每天當你起床後,在你開始工作或修行之前,都要好好在心裡思惟這四個內容。如果你將前行的內容記在心裡,那所有餘下的修行都會變得很順利。而如果你缺乏了對這四點的領悟,不管你在修行上有多努力,都無法取得任何進展。所以這四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比正行來的更重要。

我知道你們在座的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前行的內容,我們都在尋求一些能使我們的生活發生迅速轉變的東西,很少會去好好思惟前行的內容。我們都很喜歡灌頂,喜歡一些有力量的咒語,一些有力量的法門,但是,因為你很少去思惟前行的內容,你便無法從這些修行中經驗到利益。當你成為一個佛教徒後,舉個例子,過了十年,你還是老樣子,什麼收穫都沒有。十年後你還是有同樣的問題,然後有一天你就開始抱怨你的修行了,你認為你已經做的很好,但因為缺乏這些根本上的認知,你無法從修行中獲得利益,所以前行是非常重要的。也許你們中的一些已經對前行感到厭倦,但是我認為沒有了前行的幫助,一個人無法真正開始他每天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