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6 17:31:24小V

2009.08.13入菩薩行論二之5

 

因為我認為有一個可以被傷害的主體,所以「我」就會有被傷害的感覺。這是執有「我」這個主體所導致的結果。

所以,脫離對五蘊的執有,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生「執有」這個病,不同的執有就產生不同的病。因緣俱足的人,可以知道用什麼辦法來治病;但因緣不俱足的人,生了病卻不知到病因,不知道如何治好,所以一直在病中受苦。

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菩提心。如果想要證悟成佛,那麼發菩提心是最重要的。

而觀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一樣重要。出離心就是隨時觀修死亡無常。很多事情的規劃上,都要記住「如果無常沒有來的話,我可能就安排什麼什麼」的意念。

現代人通常把死亡想得很遠,以「認為死亡離我們很遠」的心,在學佛。以為沒有迫切性(死亡無常)所以沒有認真地學以致用,沒有將佛法時時善用。事實上,死亡可能比明天還快到。所以,如何培養出離心?就是隨時憶念死亡。我們總有如常(也就是以為真所以執有的習性)的認知,如此反而阻礙學佛的精進。

看見災禍,要能生起覺知,覺知應該立刻去做的事情,去精進,解脫對執有的渴望。證悟與沒有證悟的差異在於,發現了遍滿虛空的佛性。而發現佛性這個利益,因為我們沒有認清死亡隨時出現的迫切性(無常) 而不夠精進去追尋。

現代人學佛的遺憾是:資訊太多!知道太多而做得太少(感覺就是說我ㄟ)

隨時觀修無常,就是我最應該做的。而在乎自己的感受,就是我最不應該做的。

任何東西,讓我遠離佛性,就是惡;任何東西,讓我接近佛性,就是善。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相信如常(故而執有)。

了知現狀(自己心的狀態)才能了知心的本性。才能把心拴在正知正念上。可是,誰真正願意離開輪迴,這是非常困難的。

在因緣所生法之下,如果有了可能造惡業的念頭,就要想辦法消滅因,或是轉移緣(或削弱)。或者改變緣,就可以把不好的念頭轉成其他的結果。

般若(智慧)隨時都在,隨處都在。但業力所致,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領略的到。

身體的好壞程度,會影響意識,但那不是必然影響意識。(透過禪修可以改變)

舉例痛苦,因為痛,所以苦,因為執有痛的感受,在乎痛的感受,所以會有苦。痛是因緣所生,它沒有本質,僅是顯現,所以,可以被消滅或轉移。